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後湖水月溫建文

撰文‧攝影 / 曾劍華

後湖水月原為阿美族的部落。民宿總管小溫表示,其實一開始在蓋後湖水月並不是為了做民宿,只是作為家人休閒渡假的地方。不過,多了旅客前來,於是經過細心規劃,把3,000大的土地上先建了後湖居與水月居的典型渡假屋,後有了庭園環境和豐富的生態地,更真正打造一個優美的桃花源,讓旅客洗滌心靈。

思潮作動@真人圖書館

思潮作動 主持人:胡世傑/ 邵家臻

2011-12-29
3位嘉賓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人來自遊拍族的曾劍華 ,有人來自吸毒的家俊……但未介紹其他族群前,想介紹真人圖書館。

若想重温節目,可按以下的連結。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layer_popup.php?pid=3436&eid&d=2011-12-29&player=media&type=archive&channel=radio2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依娜飛魚

撰文‧攝影 / 曾劍華

依娜是阿美族語ina,意指媽媽。

位於石梯灣的草屋,阿嬤依娜擅長製作煙燻飛魚乾。尤其在大熱天時喝罐啤酒,再慢慢品嘗她炮製的飛魚乾,最令人津津樂道。若果,您有機會前來花蓮,不妨試試她手藝,自然會愛上其多樣化的飛魚料理。而我除了愛吃飛魚乾,還有飛魚手捲及粽子。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原住民之歌


撰文‧攝影 / 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 January 2012, No.291


鳴謝: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交通部觀光局、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台灣好基金會、長榮航空

一般人以為住在部落的都是生番或野人,生活在深山裡,光著身子赤著腳,手持用魚骨做的槍、用頭顱造杯,愛茹毛飲血。其實,是我們把部落神化了。當有機會接觸過台灣原住民的真性情,自然改觀。因為他們既不是食人族,又不會狂暴残虐,而是活在充滿生命情感的土地上,不時勞動耕作採集野果、設陷阱捕獵山豬,沿著一崙又一崙的山間展現出族群文化。

若看過電影《賽德克‧巴萊》,應該對台灣原住民有基本認識。一般認為其族群有着自己的頭目──亦即統一領導的首領或番王),擁有自己的文化、宗教、語言及傳統習俗,並在佔據的特定地域上配置空間與建設社群。根據地方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統計,現時台灣原住民約四十四萬七千餘人,歸類為十四族。其中,卑南族最為人熟悉,因為歌手張惠妹早前就以原住民身分出版《阿密特》專輯。不過,真正了解原住民,非看電影或聽唱片便夠,還是親身去宜蘭、花蓮及台東一躺,看看三個部族的原住民在幹些什麼?

不老部落
山林饕宴之樂

台灣原住民大多依賴口傳的方式來傳遞資訊,從來缺乏文字記載,所以每個部落都有着自己的歌謠。早前去了宜蘭,從羅東鎮火車站乘車約二十分鐘,到達大同鄉再轉搭吉普車約十分鐘前往山林間,就是想一睹不老部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及品味天然食材烹調的「不老大餐」。

不老部落是一個新興的部落,存在了六年多,其部落的名字取自泰雅語「BulauBulau」,意指閒逛。族人遠離城市,住在山上,並利用自然環境的資源,從早到晚都闡述着部落與大自然的融和。

最初,從事景觀設計二十多年的潘今晟,娶了泰雅族的Saya後團結七戶族人,努力創建。後來,兒子潘崴澳洲留學回來便一起倡導部落文化,對外展示原住民的傳統智慧──「不老大餐」,每天限制三十人前來享用最有特色的山林饕宴。

到步後,沿着山林間走進一處大草原。這裡環境幽靜,人們在小木舍內圍著火爐邊吃着烤山豬肉串、喝着小米酒。當吃過前菜後便是一道道時令的美食,如刺蔥蝸牛肉,脆脆的口感比吃法國蝸牛的味道更獨特,令人印象深刻;剝皮醃番茄、飛魚卵山藥,完全展現了山間的原味。除了天然小菜外,還有鄉土味濃的小吃炸地瓜片和炸芋片。地瓜做法簡單,在瓜面均勻地撒上粗鹽,配上生薑薄片,吃起來口感佳,自然香甜。

沒想到在山林間,可吃到如此美味具有特色的佳餚當。與族人了解後,原來每一道美食的食材都是取自山間,由於天然的土壤養份豐富,能種植出美味且原味的食物。而且,以泰雅族的「水煮」、「火烤」、「醃漬」等技巧烹調,再加上沒有特別調味,就讓新鮮食材的原味更鮮明。最後的一道菜是香味四溢的烚野豬,肉質爽口彈牙,又没有腥味,沒有放調味料也能感覺到食材本身的味道,絕讚。

生活智慧之本
吃飽喝醉後,潘崴帶大家參觀部落的每一角。包括在小斜坡上,由木材跟竹子建造的織布坊。這裡保存着泰雅文化的傳統之一,由年過八旬的阿嬤與三位女族人將獨特的紡織技術傳承下去。除此還到科技房,看看部落的科技化。然後走到潘崴的房舍,用木頭搭建的房間看起來非常開陽,而室房的布置,更充滿禪味,有着意想不到的型格。

要建設人間淨土於他們來說好像毫無難度。看,待在這裡半天已感受到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從不老部落的「不老大餐」來看,族群與大地之間有着緊密的互動。一方面尊重大自然界的規律,另外也靠着努力和熱情,傳承着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甚至將部落原有的人文特色、生態資源與族群面貌向人眾展示,活出「自然」的觀念。原來獨有的部落文化,就是用心靜待大地裡的一切。

太魯閣族
山月村之愛無私

離開宜蘭,便起程往花蓮的山月村。居於高山,視彩虹為神靈橋的太魯閣族,分布在花蓮北部一帶。當中,坐落在太魯閣風景區「立德布洛灣山月村」,由太魯閣族人經營,專接待旅客住宿,體驗山居生活。三十二間客房散布在綠草如茵的山景裡,與村長聊天,觀看滿天星空、摸黑走生態步、以手持電筒尋找飛鼠、跟族人唱歌跳舞,已忘記自己是城市人。或許因村長鄭明崗有好生之德,所以打從心底裡讚賞他,喜歡住在那兒聽故事。

有人說鄭明崗為了發揚原住民文化,在山上找來太魯閣族幫手。有人說他自小便有鋤強扶弱之心,對原住民的文化情有獨鍾,便在山上經營飯店。而本人卻認為他有着無窮的大愛,能捨身為人,義無反顧的向着陽光前進,與太魯閣族一同走過陰谷,讓太魯閣族人有更多就業的機會。

鄭明崗從前是花蓮美侖飯店的副總,月入十二萬元新台幣。一次機遇,令他放棄高薪厚職,跑到深山去經營旅館。從零開始,他一手一腳把把三十二間參差不齊、沒有廚房、沒有接待廳的小木屋,變身為精緻的小客房。他除了維持旅館日常運作,還聘請太魯閣族,發揮他們的專長,不時以原住民樂器唱歌跳舞贈慶,為每位旅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他比任何人都懂得「尊重」山間裡的一景一物。畢竟,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真的要學懂尊重。對於原住民的世界,有多少人會在意;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亦有多少人為此放下身段去擁抱呢?

紋面獵人之印記
翌日,村長去拜訪第一位恢復紋面傳統的族人彼得洛.烏嘎。本着對族群文化的好奇,便跟着前往,看看原住民的紋面文化。

紋面早於日治時期被禁止。日軍為了控制原住民,限制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僅出草(砍下敵人頭顱)、斷齒等殘暴的習俗遭到禁止,連狩獵也須向日本派出所申請獵槍。直至日本戰敗,泰雅族、賽夏族和賽德克族暨太魯閣族便回復了紋面的習俗。雖然傳統上男子必須出草,但現今法律絕不容許,所以族人只須抓到三隻有獠牙的山豬,便能通過考驗,有資格成為真正紋面獵人。

彼得洛自小生活在山林間,早已對野外生活瞭如指掌,亦很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三年間,一次參與協助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五分鐘實驗,便燃起了紋面的決心,希望打破七十多年的禁忌。到了○七年正式通過考驗,在族人的見識下紋上彩虹的圖騰,成為族中第一位以「文化獵人」身分紋面的太魯閣族人。其後,與太太薛國芳成立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葛都桑是指復活、重生或歷劫餘生),推廣太魯閣族傳統音樂。除了巡迴演唱傳統歌謠外,還四出搜集傳統調子,為國家公園成立一個古調資料庫,並花上六年時間製作太魯閣族傳統音樂唱片,以及教授原住民樂器的製作。二○一○年,他以台灣代表身份參與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節的文流演出,打破了外間對部落原住民的刻板形象。彼得洛如此充滿生命力,對族群文化復興有着無比熱誠,真直得支持。

布農族
阿凡達祕境之旅

散布於南投、高雄、花蓮及台東的布農族居住在高山深處,族人以狩獵為主,亦盛行籐竹編籃等工藝技術。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擁有繁複的祭祀,以及在音樂上也發展出「八部和音」的泛音和聲唱法。一九五三年,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在國際民族音樂學會上,披露該民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軌出八個不同的音階,令人歎為觀止,於是便慕名前去布農族的鸞山部落。

因着原住民的架勢,去了一處沒有開發為旅遊景點的台東森林博物館。那兒頗有電影《阿凡達》祕境的感覺。族人同樣是過著傳統的游牧耕作及打獵的日子,閒時唱歌跳舞,沒有憂愁。而且要找當地人或嚮導帶路,否則是找不到的。對於喜歡探險的玩家,真是十分期待。

當離開花蓮後,走到台東海岸山脈南端西麓,跟隨族人阿力曼前往。到了延平鄉鸞山村,從派出所門旁的小徑走上五十米後,看到第一顆「會走路的樹」便是入口所在。據他說,昔日布農族的祖先會以大樹作為地界,劃分土地擁有權。可知樹木生長從來沒有固定的路線,所以地界經常移動或改變位置。因此祖先便稱它們為「會走路的樹」。同時,為了不破壞這片森林博物館,所以沒設置任何圍牆、指示牌,使鸞山部落增添一分神秘感。

筋竭力疲的風味餐
正所謂入鄉隨俗,要拜訪森林處的鸞山部落,必然要抱着謙卑尊重的心,先到祖靈屋以小米酒祭祀,告知祖先、山神及土地我們將要進入森林。置身在這片森林中,完全失去方向感,所有東西看似一樣,抬頭也是密密麻麻的樹。幸好在阿力曼的帶領下,眾訪者變身電影裏的納美人,用手撥開兩旁的樹枝,沿着攀藤抓着樹幹或拉着繩索前行,一步一步跨越氣勢震攝的景地。不久,陸續看到巨石交疊造就的一線天、帝王台等奇觀。最後來到一棵約三層樓高的榕樹下,大夥兒靠着氣根及簡單繩索爬上樹頂再繞過樹身,去到族群的心臟地帶。

整段旅程足足花了四十分鐘才完成。當身體筋竭力疲,沒法呼吸時,族人為大家預備了最難忘的風味餐,一盤盤的烤番薯、炒地瓜葉、炒山蘇、烤山豬肉、小米飯等送上。在樹陰下吃着取自森林的食材,圍著營火聊天,唱歌,說着部落的緣起、日治時的苦況……,靠自己的力量繼續撐下去的歷史。

一切又回歸自然,這趟「台灣原住民」的旅程,造就了很多第一次的體驗。

真人圖書館在MaD@西九

在西九海濱,看着香港的天際線,與真人書對話,一同閱讀香港的多元。明天就是了,這次除了有我之外,還有44本真人書供借閱,快來閱讀吧。

日期:2011 年12 月26 日(星期一;公眾假期)
時間:下午12 點30 分至5 時
地點:西九龍海濱長廊單車場旁
主題:非一般閱讀香港人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工作忙是因為要旅行

撰文、攝影:曾劍華

因為我的工作是旅行,要把所見所聞發表在報章和雜誌。若工作忙,就表示了我又在旅行中。有時要趕出刊,偶而要在當地趕稿。那天暫借朋友公司,在東京駅上的工作間漏夜工作。

腦閉塞,望出窗外,只見一架架列車駛入車站,感覺很像香港繁忙的節奏。沒錯,縱使離開香港,但步伐仍是那樣急促。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那些年的鐵道記憶

撰文、攝影:曾劍華

那些年,柯騰和沈佳宜在鐵軌跑跳。我的那些年,便坐過的舊鐵道。在菁桐的鐵道博物館,便發現了很多昔日的記憶。

~~~我又扮起工人來~~~。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陳冠傑

撰文‧攝影 / 曾劍華

卡地布部落陳冠傑回到家鄉做「義工」,不收分文服務族人,日常生活就由族人共同照顧。

別以為鄉下生活,就是無所事做;相反,鄉民忙過不停,各項公共事務如祭典、宴會,甚至幾乎所有勞動修葺工作,都由大家共同承擔。陳冠傑是卡地布部落的青年會會長,他除了盡心盡力復興部落文化,更要不收分文地服務族人──放心放心,他日常起居飲食的需要,都由村民承擔和照顧。處於困乏,卻生活得快樂,只因大家互助共生。這就是城裏早已缺乏的凝聚力。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蘭嶼浮潛

撰文:曾劍華  攝影:Lenz Lee

魚飛文創推出珊瑚景觀浮潛很好玩。

一開始,拉著救生圈,蔡新作老師帶著大家往前海中。不時向下望,眼底盡是美麗的珊瑚礁和各式魚類。他還展示捉龍蝦的英姿。果真大海的美,真教人印象深刻。

一般價格約NTD$400~500,含蛙鏡、潛水衣等用具。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余元龍

撰文、攝影:曾劍華

與霧鹿社區理事長余元龍了解後,身後的兩尊古炮是日軍為了強制原住民用來鎮壓的工具,所以砲口是朝向族人所住的地方。

後來日本戰敗,部落建造古蹟公園,並把砲台留存至今,見證當年布農族英勇抗日的事蹟,如引發1914年的「霧鹿事件」、1932年的「大關山事件」,以及1933年的「逢坂事件」。

幸得余元龍與其他族人一起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為這次的造訪,帶來很多真實而動人的記憶,不然今天沒機會了解箇中抗日的細節。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野銀村的部落房子

撰文:曾劍華  攝影:Lenz Lee

野銀村是唯一仍保留原始型態的部落,房子的建築特色更是順應自然而設。

因達悟族躲避海風,便利用地勢將石塊堆砌為擋風牆,造就房子有如半穴居的狀態。一般房子設為地下屋,分別有主屋、工作室與涼亭。主屋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工作室是製作手工藝或儲放糧食、器具之所;涼亭則是朋友造訪時的聊天、休憩處。此外,主屋外設置靠背石,讓主人或客人可坐在這兒乘涼聊天。

而我就有幸參觀到一所傳統部落的地下屋,不期然的躺下來睡。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田貴芳

撰文 、攝影:曾劍華

走訪飾演莫那魯道兒子的田駿的父親田貴芳,了解電影《賽德克‧巴萊》下的真實故事。

田貴芳自1998年已參與田野調查,從事賽德克族部落文化工作,甚至觸及族群的文化內涵。目前還擔任「賽德克文史傳承協會」理事,藉此推廣賽德克族文化。與他傾談,才知道因為清朝政府於1895年(清光緒21年)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於是改寫了原住民的歷史。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我在星期二檔案裏

我不是被訪者,卻被星期二檔案攝進去。那個訪問是有關「
就係唔幫襯地產商」的龐一鳴。

播出日期: 2011.11.29 (二)
記者:王玉娟

去年十月,龐一鳴做了一個決定;一年內在衣食住行各個層面上,要過一個拒絕幫襯大地產商的生活。過去一年,他踩單車代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光顧小型食肆,代替到連鎖快餐店或餐廳;到藥房買日用品,代替到大型超級市場…。一年過去,他說感覺良好,社會迴響超越預期。

一班志同道合的人,還成立了「良心消費聯盟」,每月一次上街,叫人不要幫襯大地產商旗下的連鎖店。今年十二月,他們計劃籌備一個「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

龐一鳴還出了一本書,叫「就係唔幫襯地產商」。因為他的行動,一些香港人也決定身體力行,在可行的層面上,抵制大地產商。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超風力計劃

撰文、攝影:曾劍華

數數手指,首個香港使用的風力發電站已經落成了5年,前後共花上10年時間來籌劃,可見政府真是有心無力。有人說要大搞保育、發展再生能源,可惜人丁單簿,後繼無人。若想能看到香港的綠色教育及環保意識提高,還是等下一世吧!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走入神話化的南極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2011年12月,頁358~361

最初認識南極,不是因為中學的地理課,而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白蛇傳》。當中一幕,白娘子與小青從南極仙翁的手上盜取靈芝救活許仙,不禁讓人聯想到南極充滿著奇幻風光,是一片靈藥福地。當有幸走過這片永遠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的冰天雪地,才知道那兒真不是地上人可去的,皆因凍到臉部凍僵、鼻水結冰、雙手刺痛;除非內功深厚,否則難抵嚴寒天氣。不過,卻是一片擁有大自然奇觀的福地。

這塊廣闊的南極,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運動,一些陸地及島嶼從海中升起,經過30億多年的掽撞便構成了今天的面貌。因著該處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所以天氣極為寒冷,平均低於-40℃,甚至差不多一年近半的時間都刮著8級以上大風、250多天有降雪現象、100多天有大量雪暴,使部份大陸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達2000~2500米之深。

當理解南極的地理後,便會明白到那裏怎可能會有人建屋居住,更何況種植靈芝呢?這實在把關於南極仙翁的奇想幻滅。究竟南極有甚麼好看?何解會有人花港幣4~5萬元前往極地窺探?難度我們是被虐狂嗎?!

前行工夫絕不簡單
南極之所以吸引,是因為她擁有近似天堂的景色,還能看到平日無法觀賞的浮冰、冰山至企鵝、海豹、信天翁和鯨魚等南極動物;更重要在旅程中,讓人理解到現實和理想相距很遠,凡事只要用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觀看,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這個發現,要從籌備行程說起。前往南極跟去其他地方不同,因為在那裏沒有酒店、旅館提供,只有一片冰天雪地,所以出發前須在網上的南極旅遊組織預訂船票,確保在10多天的旅程,船上有床可睡。然後,便要想想該從哪裏出發。一般可從澳洲、新西蘭前往至少一周;或可選擇從烏斯懷亞(Ushuaia)搭乘遊輪,花兩天便到達到極地。

若從烏斯懷亞出發的,便不用跟公司請2星期假期,較合乎經濟原則。因該地距離南極只有800公里路程,每年一到11月至2月的南極夏季,幾乎8成探險隊、觀鯨活動及捕漁的漁船都聚集這兒,完全一次過享受海鮮風味餐,如蟹、蚌、磷蝦、蜘蛛蟹、海豹肉、沙丁魚、鱈魚和海蜇等特產,及極地探險,最一舉兩得。

完成出發地點後,便要好好鍛練體魄和做足抗寒工夫:預備防水透氣的防風性衣服、帽子、手套;學習在風雪中各種求生技能,如何面對惡劣天候與克服地形困難。當所有事情都辦得妥妥當當,去到烏斯懷亞也要記得要申報健康狀況。因為公約規定,旅客到步後要安排「健康危害之風險評估」,確保不會把任何細菌帶入南極,對野生動物搆成威脅。然後,在登船地辦理入境簽證;所以去南極非想像中般簡單。

從阿根廷南端上船
抵達阿根廷最南端的烏斯懷亞,沒有在預期中發現斷橋,沒有船夫在等待,換來的是一個小城,城上有座閃著粼粼藍光的群山、一個大海港,碼頭停泊了一只郵輪馬可孛羅號(Marco Polo),正向着向極地出發的人們招手,提醒大家:「快上船」。可是難得來到烏斯懷亞,沒理由放過遊覽的機會,於是花半天時間環城一周,見識這片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烏斯懷亞位於「世界盡頭」之稱的火地島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小漁村,以打魚和捕鯨維生。後來,多觀光客來旅遊,便發展成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市内主要有三、五條街道,規劃簡單,有禮品店、百貨店、餐廳等。當走過大街、廣場和圖書館,會發現不少建築物都以聖馬丁命名。原來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是領導阿根廷爭取獨立的民族英雄,於是藉此緬懷其事蹟。

然後,步過鍍鋅鐵皮蓋頂的房屋、家家戶戶門前鯨骨的小木屋、欣賞到當地的探戈舞後、再登上冰川Martial Glacier,俯瞰整個烏斯懷亞,接着乘車到火地島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Tierra del Fuego) ,沿海山步入沒有人工修飾的大自然。在路上遇上野鳥吃掉了128披索(約港幣77元)的午餐香腸飽。空著肚子,繼續下一站著名的博物館((Museo Maritimo y Museo del Presidio),深入數十年前曾是流放重犯的地方,看老照片、古時的船隻模型及一些早期南極探險的介紹。不知不覺間,欣賞過有如萬花筒般的視覺景象後,便回到碼頭了。

悠遊極地探險知識
以為上了船可以輕鬆點,誰知在十多天的船艙旅程頗艱苦,必須有一定的體力和意志力才捱得過。

我們被迫上堂,了解南極的一切、學習「南極條約」的重要性。課程早、午及晚三餐,包括南極地理、生態、歷史講座,還有探險史、現在研究情況的報告,以及觀看南極電影或紀錄片等,完全令人作夢也會想起第一條: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均予禁止;第二條:自由的南極科學調查和為此目的而進行的合作應繼續;第三條……等,幾乎無時無刻都叫人「暈船浪」。雖然如此密集式的訓練,但有助了解登島後的事宜。

若有幸登島,別以為詐傻扮懵忘了「南極條約」,在不知情下接觸與投餵野生動物,或帶走島上的石頭作為紀念品。若工作人員發現後,有權不允許再登島、罰款10,000美元(約70,000多港幣)及牢獄l年。如果,你不想在旅行期間被罰款或遭牢獄之災,還是乖乖地上堂吧。

船上旅程嘔心瀝血
在船艙的日子真難過,課程之沉重令身心疲倦,再加上偶遇強風、浪起如山,更令人死去活來,比玩海盗船刺激十倍。早知道搭船會如此瘋狂,該每天練習跳樓機8小時,給自己習慣一下大風大浪的情況。

當遇上驚濤駭浪時,郵輪搖晃不定,船身傾斜角度接近45度。此時,所有旅客幾乎站不穩,紛紛走到船邊,雙手很用力地抓緊欄杆。看着三米多高的巨浪拍打海面,真是一步一驚心。有人吃了兩顆暈浪丸也嘔不停,甚至吐出黃膽水;有人見慣大場面喝:「這已經是小兒科」;有人背起經文向神禱告:「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  1:20

雖然場面嚇人,但沒有人被到送到醫院急救。因著一波又一波翻騰的巨浪繼續衝擊,無奈之下郵輪只好躲避到大冰山後等運到。確實坐船去旅遊,感受到的是非一般的消費玩樂的滋味。

遊到了雷麥瑞海峽
過了一會,終於鬆一口氣,沒有狂濤巨浪,再沒有一絲波紋,水面變得平靜如鏡。莫非進入了南極仙翁的結界?

這結界,人稱雷麥瑞海峽(Lemaire Channel),僅有1100米長,1600米寬,四周群山上是信天翁的棲息地,鳥巢特多。她們不時低飛,跟我們開玩笑。崖下的岩石,有一堆懶洋洋的海豹躺臥着,把白肚皮朝上來吸收太陽精華。透過小小的觀察,就能認識到超神奇的養生秘訣。可惜的是,沒有人會把自己的肚皮來公開「曬」。

在遠處眺望,從水中躍起座頭鯨,尾巴不斷拍打着水面,濺起的水花灑落在眾人身上,令人難忘。繞過後方,有座年紀約10歲左右的藍線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有幾十米,水面下的部分就有200~300米深。導遊分享,冰山實際上是透明的,之所以呈現出藍色是因為不斷受海浪衝擊而分裂,經過一段長時間重組便形成條紋,再加上光譜過程中的反射,形成了藍光。從此,在這條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上,又念了一課寶貴的海峽與科學知識。

參觀島上地理景觀
登陸南極,很多時候要依靠天氣和各種野生動物的出沒情況而定,所以每次的行程都可能有變數。同行團友分享,偶然遇上壞天氣,只有待在郵輪上消磨時間。倘若天氣晴朗,便能欣賞到「瞬間凍結」的白色浪花,和至少登島2次。

這次旅程十分難忘,不只登島2次,有幸被安排坐橡皮艇,去了庫佛維島(Cuverville Island),近距離觀察成千上萬的阿德雷企鵝(Adelie Penguins);走進維因科島(Wiencke Island),參觀布蘭斯菲爾德博物館(Bransfield House),了解昔日每一位南極探險家精采絕倫的故事。

游到庫佛維島,小心翼翼地穿過冰縫,緩緩地向岩岸靠近。登上島,眾人穿上水靴,走過消毒池和清潔池,完全把身上的細菌沖走。然後往海邊走,沒想到這兒建有一條高速公路。這條公路並非真正的公路,是專為阿德雷企鵝而設。雖然在公路旁,幾乎伸手可以觸摸到「紳士」,但因公約的規範下,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

來到沙岸上,看著非常有禮的大群「紳士」列隊般歡迎,大家便舉機拍照。這邊箱,有「紳士」在黑色的岩石上棲息;那邊箱,有的在水中遊玩……。可是距離太遠,只能用長鏡去捕捉一舉一動,就這樣拍了3小時之久,消了2GB容量來記錄。

晚上7時,天色還是光亮,再安排登上維因科島。該島主要由冰川、冰雪所覆蓋,氣溫也不過是4、5度。在艷陽高照下,前往英國的軍事基地參觀。

那裏早於18~19世紀已有探險隊來過,後來建有黑底紅白窗框的房舍,負責調查地質景觀、觀測氣像、植物及動物資源。直至96年,被南極洲遺產基金會把研究中心改建成博物館,陳列著昔日工作站人員的生活用品及工作裝備,包括鍋爐、桌椅、雪撬、日常用品等,讓人了解探險隊在此生活的狀況。而這兒是唯一一個售賣紀念品的地方,於是遊客忙碌地蓋紀念章、買紀念品或寄明信片回家。

除了認識了探險隊的威水史,還觀賞另一種「紳士」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s)。那兒有約800頭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s),並設有長期性的研究計劃。故限制登島人數,一天內規定不得超過350人,每次登岸不得超過60人。因此,郵輪或其他的艙公司都會採用部份式登陸方案,控制人流,以免對環境造成影響。

然而,近年因全球暖化的問題,海水水位不斷上升,使國際科學家驚覺冰川消融速度於2003~2007年間比較1995~2003年間快50%。如果這個情況不斷惡化,除了影響南極生態外,而南極亦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有見及此,不得不盡快在冰川萎縮前去極地參觀。雖然滿足了好奇心,見識到「紳士」的厲害。但,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南極仙翁的蹤影,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因為遺憾,就會有下次再重遊的動力。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排灣族貴族服裝

撰文、攝影:曾劍華
鳴謝:台灣觀光協會、交通部觀光局、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
處、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有幸到訪排灣族的陳媽媽工作室,穿了只有貴族能穿的傳統排灣族貴族服裝,真的感覺很光榮。

穿了後很想擁有它。縱然族人陳媽媽打了折,平了TWD$9,000,但我實在負擔不起貴族衣服的價格,唯有忍手不買,拍照留念便算。 原來一套排灣族貴族服裝要TWD$30000。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夢想號的郵輪

撰文:曾劍華
協助:秋明
鳴謝:麗星郵輪

我是夢想號船長。
現在乘搭的郵輪叫夢想號,將會向著遠方航行。
有人問:「請問遠方有多遠?」
我說:「在不遠處。只要你心中相信,烏托邦就在那處。」
我就是相信,一路上的天色是明朗。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從烏斯懷亞走到南極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信報,2011年11月9日C9版
早前,日本TBS電視台開拍《南極大陸》,展示了一片白茫茫的景致;只可惜在北海道取景,掩蓋真正南極迷人的風光。雖然跟南極相比,白天氣溫平均在-5,好像置身在南極夏天,但極晝和極夜的自然現像則差距甚大。若果這輩子沒去南極的話,不知氣候變化之大真讓人措手不及,艱辛程度比去北海道難得多。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CHIC CAFE - Forest Bird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2011年11月,頁32~35

在林中喝咖啡

挪威著名劇作家享利克‧易卜生說過:「森林中的鳥兒永遠不想被困在籠中」。這正是老闆娘Ulrike Pohl的生活態度。

Ulrike一次來港,即被這顆東方之珠所吸引,於2009年在香港築起名為Forest Bird的咖啡店。她認為市場越來越趨向細緻與講究,亞洲女性更懂得生活品味,因此她希望把品味與前衛相連起來,為注重時尚生活的人士提供一種新的購物經驗。

別樹一格的Forest Bird有四層,整體色調以大自然色彩為主,利用了深淺啡色和白色的木板作為裝飾物料,由地下堆砌至天花上,讓人仿如置身樹林之中。地面一層售賣各種咖啡產品,供應以公平貿易機構的咖啡豆調製的咖啡、有機綠茶、白茶及草本茶;下層售賣來自慕尼黑及漢堡的生活雜貨用品及天然美容護理產品;上層及最低層除列來自柏林、比利時的前衞時裝,還有服飾和手工製作珠寶首飾等發售。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CHIC CAFE - Charlie Brown Café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2011年11月,頁32~35

全球首間「花生漫畫」咖啡店

若是喜愛《花生漫畫》的粉絲,到Charlie Brown Cafe必定會感到很滿足,皆因整店從設計裝潢到甜品飲料都是鋪天蓋地的「花生家族」。

香港以卡通人物為主題的餐廳並不多,因此當執行董事Elsie Lau和兄長幾年前寫信到美國PEANUTS@United Feature Syndicate,Inc.斟洽的時候,沒想到雙方會在二十一個月後順利取得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的餐廳經營權。打從2006年起,維肖維妙的查理布朗‧布朗、史諾比在旺角分店坐鎮後,人數一日比一日多,於是老闆決定於尖沙咀打造花生漫畫旗艦店。

尖沙咀的旗艦店設計甚具玩味,雖然從樓梯轉角處的手把到牆上都有花生漫畫人物的雕像,咖啡店的重點卻是有機食材+公平貿易+絕佳服務態度。老闆很支持有機及無味精的食料,配以五星級酒店廚師精心炮製的食物,在可愛的卡通天地為食客供天然健康的美食。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瞓身香港電台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到香港電台第二台接受 Gimme 5 節目訪問後,與主持梁德輝、黃天頤、的神,和《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作者龐一鳴一起拍攝「瞓身」。

第一次在公共機構裡拍攝瞓身,相信是史無前例了。

近鏡頭者:我、黃天頤(灰衫)、馮迪燊(黑衫)、梁德輝(背心),以及龐一嗚(在單車前)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Pillow Talk With「真人圖書館」圖書 龐一嗚 & Kim

Pillow Talk With「真人圖書館」圖書 龐一嗚 & Kim
Facebook : facebook.com/rthkgimme5
微博 : t.sina.com.cn/gimme5gimme5

Pillow Talk 有 " 真人圖書館 " 的圖書 龐一嗚 & Kim," 真人圖書館 " 所提供的圖書,是真人面對面同你分享佢地既故事,龐一嗚是一本關於"反地產霸權、反資本主義"的書籍,而Kim就是一本關於"四處遊歷,成為旅行作家" 的書籍 。現在就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節目重温: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layer_popup.php?pid=3973&eid&player=media&type=archive&channel=radio2&date=20111102&d=2011-11-02&sHour=18&sMin=04&eHour=18&eMin=59+&part=2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現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

說到「城市獵人」,我們只想到北条司同名漫畫裏的冴羽獠(港譯「孟波」)。這只能怪我們城市人的無知,以為獵人都是在森林生活的土著。

誰不知在花蓮,就有一位真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他在山上狩獵野豬,同時擔任文化指導、錄唱片,到國外交流。來回於城鄉之間,他是又溫柔又強悍的現代獵人。

獵人面上的圖騰
彼得洛.烏嘎來自花蓮的太魯閣族,從小生活在北烏來山區。他小時候唸的不是主流學校課本,而是有關山林生態與精靈的書,體育科是學習狩獵技巧。他對野外生活瞭如指掌,精於使用弓箭。額頭與下巴的紋面,正是他狩獵技術高超的象徵。

紋面是台灣原住民傳統,日治時期曾被全面禁止,令「面上圖騰」成為禁忌,只能在老人家臉上看得。2001年,彼得洛燃起了紋面的決心,希望打破70年的禁忌。根據太魯閣族傳統,只有曾砍下敵人頭顱的人才有資格紋面。由於這是現今法律所不容許,於是改為族人需要抓到3隻有獠牙的公山豬,才有資格紋面。彼得洛於2007年通過考驗,成為族中第一位以「文化獵人」(Gaya)身分紋面的青年,在臉上紋上圖騰。

獵人心裏的夢想
彼得洛對於紋面與狩獵的堅持,只為保護原住民傳統文化,維繫部落。通過紋面考驗後,他即與太太薛國芳成立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葛都桑是指復活、重生或歷劫餘生),推廣太魯閣族傳統音樂。

除了巡迴演唱傳統歌謠外,他四出搜集傳統調子,為國家公園成立一個古調資料庫;他花了6年時間製作太魯閣族傳統音樂唱片,並教授原住民樂器的製作。2010年,他以台灣代表身分參與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節的文流演出,並協助《賽德克巴萊》籌款及擔任文化指導。

彼得洛打破了我對獵人的刻板形象。他們充滿生命力,既活躍於山林間,又在城市中穿梭,努力復興和傳承原住民文化。城市與野外,正如文明與原始,不一定是相對,反而能互相豐富,共同延續。究竟還有多少如彼得洛般的城市獵人,正致力打破兩者的界線,把城市的我們重新帶到自然裏呢?

節錄於breakazine issue16, 2011, p60-61.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真人圖書館@1112

延續上一次8月28日的真人圖書館,今回再舉辦一次較大型的借閱活動。
上午的主題為「邊緣圖書」,的活動;下午的主題為「小眾圖書」,將會以選擇走非主流生活的青年人物為主,希望擴闊讀者世界,叫香 港更加多元。

日期: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時間:10:00~18:00
地點: 突破青年村
網址:http://humanlibraryhk.tumblr.com/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上架建議:遊拍族

真人圖書:曾劍華 Kim Tsang 

    我是小飛俠,從不怕捱世界,只怕被規範。
    男/乙卯年生/中性外形/
    正職玩樂,副業工作,僅夠糊口/
    台灣、京都、曼谷瞓身自拍旅行/

遊拍族,或寫「游拍族」,是一個新興的族羣,喜歡四處閒遊,寫寫拍拍。有人視他們為游手好閒未定性,但Kim 認為這才是屬於他的生活:自由往來,不受界線限制。

Kim念了一輩子的書,揹着一個碩士學位,他卻總是「不務正業」:舞台設計、電影宣傳、遊戲機設定、駐校藝術教育、唱片售貨員、租務部文員、旅遊與飲食記者……七七四十九行,他似乎在發掘每一種職業的可能性。

 「或許,我有點像小飛俠,很隨心所欲,貪玩,忘了該像所有香港人般長大、做大人。」沒有錢就打工去;儲夠錢,他去旅行,在德國、日本、中國四出瞓身拍照,在台東跟漁夫生活;到京都遊蕩,買一件和服,投入古城的想像。平日,卻甚少出戶,不搭車,省吃省用,努力寫遊記。

 他寧願做永遠的小飛俠,一直飛呀飛,兩腳不着地。

「當然,這一切總有代價。」他說。

CHIC CAFE - Classified

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2011年11月,頁32~35

閒適的咖啡小館

置身商店林立的城市,你會發現自己的精力突然得旺盛,可是再興高采烈,到了午後黃昏,雙腿還是會酸軟起來,這個時候,到布置舒適的型格小店吃一頓下午茶吧!

佳餚藝術品
奶酪是很有趣的食品,有人會因為一陣羶味而距之於千里;有人會因為怕長胖而不它;有人卻覺得香濃,口感十足。如同一件藝術品,各人喜好不同。然而,喜愛奶酪的人有福了,皆因有6間分店的Classified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奶酪愛好者必去5大餐廳」之一,提供不一樣的異國滋味。

擁有全亞洲第一間奶酪房的Classified除了在上環、中環、大坑設店外,還進駐赤柱,提供超過40多款來自英國、愛爾蘭、意大利、法國及瑞士等地方的優質奶酪,讓顧客細味它的完美。

位於赤柱廣場地下的分店,一如以往精選優質奶酪,製作出清淡而偏重奶味的Maple Glazed Salmon,融化的奶酪浸入三文魚散發濃郁的魚香;另一款以軟和淡口奶酪製成的Mozzarella奶酪煙肉捲,更能帶出煙肉香;香軟奶酥的Baked Camerbert配以自家烘焗麵包,將麵包的麥香與質感完全提升。除了推出不同口味的奶酪菜式,還有巧克力慕絲和乳酪藍莓兩款甜品,決意把愛試新口味的顧客寵壞。而巧克力慕絲的巧克力由Vero提供,有品質的保證。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ourtv.hk 訪問

有幸被ourtv訪問,與breakazine總編輯梁柏堅一同分享《真人圖書館》活動好玩之處,還有大談城市對人們充滿著偏見、在媒體中標籤各式各樣的規範。
大家請記住上網觀看。

時間:
第一集:什麼是真人圖書館? 2011-10-15, 2pm
第二集:香港人的偏見(現象) 2011-10-22, 2pm
網上直播:https://www.ourtv.hk/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斷臂維納斯

繪:曾劍華

終於看到斷臂維納斯的雕像。

維納斯是西元前一百多年的希臘雕塑,於1863年愛琴海的小島所挖出。雖然殘缺破損,但因為她的下半身和上半身的比例是「黃金比例」,使作品展現了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念和工藝的不可思議,因此便愛上了該雕塑。但,可惜沒錢買下來收藏,唯有畫給自己作禮物。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山豬

撰文、攝影:曾劍華

一般人理解山豬是野生的,牠們不解美味,也不懂吃;於是有了「山豬不食糠」的諺語,話人不敢嘗試新奇事。但,這位山豬不是豬,是位副好奇心的台東人。

山豬,原名呂縉宇,是個厲害的生態導遊、研究學者。他對台灣生態特別感興趣,從地方文史,老樹及特殊蝶類的調查,至蛇蟲類和原生植物都明如指掌。所以,下次當你抵達台東時,不妨入住他開設的民宿──有人在家,叫他帶領你走入生態區,觀看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有人在家嗎?

撰文、攝影:曾劍華

有人在家嗎?有呀,我在。

這是我另一個家,位於卑南鄉利嘉部落,離台東市不遠。這兒有兩棟房子,白色的為主棟設有圖書室,讓旅客慢活和細味台東。另一家,便是我的居所。早上可到附近的小學名走走,看到不少老樹;晚上可看到城市以外的小動物,如蜘蛛、大螞蟻等,聽著小昆蟲在鳴唱。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大南國民學校

撰文、攝影:曾劍華

該校位於台東市郊大南橋畔之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是全國唯一以東魯凱族群為主之原住民地區學校。

學校創立於1920年,並於1946年獨立為大南國民學校。校園依鄰肯杜爾山脈、緊傍大南溪下游,環境優美、生態景緻層次分明。這樣的空間,我豈能不瞓身。

若我也像他們可在開放的空間學習,必能更加瘋狂。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在花墅的一刻


在台東海岸線上的花墅民宿,背靠連連綿綿的海岸山脈,仰首眺望無際的太平洋及綠島。從房間裏就可一覽無餘的壯麗視野,如此的貼近大自然,最能讓城市化的我們體驗到純淨環境的顯相。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那都蘭 胡秀蘭

那都蘭工作室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民治路上與秀林路交叉路口附近(鄰近秀林鄉公所),成立了十年。該名字的語意,是族裏長輩觀察小時候胡秀蘭所給予的名字,有著走路總是跌跌撞撞的小孩。

胡秀蘭長大後,沒有跌跌撞撞,相反尊崇長輩傳統織布技法,及將日本所學的裁縫及拼布技藝相結合,研發出屬於自己一套太魯閣族織品工藝。其作品融入了日常生活應用元素,如族人傳承著祖先的工法「割麻、剝麻、剮 麻、剮麻器、脫膠去雜質、捻紗、捲線、紡紗、煮線、捲線球、理經、織布、花紋」,創作出一系列原住民文化特色的手提包與編織服飾配件等,深獲好評。

目前,她除了鑽研自己的編織技藝,還在各地授課傳承織品工藝,將太魯閣族的傳統技藝與文化發揚。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曼谷跳蚤泰地道


撰文、攝影:曾劍華
鳴謝:泰國政府旅遊局
刊載於新報,2011年9月15日

跳蚤市場,在西方社會的定義是一處尋寶的地方。由於所出售的商品價格較便宜,成為某些人印象中可以撿到超值便宜的貨品。特別在70年代,英國推出《Antiques Roadshow》的電視節目,讓大眾認識跳蚤市場,從而了解貨品背後的價值,有時還可遠比它在跳蚤市場裏的售價為高。因此跳蚤市場漸漸成為大眾、遊客與媒體熱烈追捧的地方。

對於「跳蚤市場」一詞的由來,一般廣義的說法是從法文「Marché aux Puces」(跳蚤市場)直譯而來。差不多出現於中世紀晚期,巴黎聖母院旁的市集專賣皇室貴族的舊衣,有着「二手」之意。中國的文獻《周易》亦有記載「日中為市」,就是指二手書籍與文物買賣的定期市集。每月初一及十五,書生在有數百棵槐樹的街道上,露天無牆與無屋,在此聚會擺攤,各人拿出有意出讓的經傳書籍及笙磬樂器,大家互相選購買賣。由此看見,跳蚤市場裏的一物一品除了是可找到不可擋的二手貨,甚至會割價發售。

為人所熟悉的曼谷,便是其中一個最有名的跳蚤集中地。其Chatuchak Weekend Market(乍都節周末市場)、Khlong Lat Mayom(空叻瑪榮水上市場)和Siam Paradise Night Bazaar(暹羅天堂夜市)等市場,算得上是整個亞洲最大的、東南亞地區必去的景點,平均每天有20萬人次進場一次過付出「血拼」的經驗,因此有着十大跳蚤市場的美譽。

奮點大戰  乍都節
來到擁有20年歴史的乍都節周末市場,佔地約33,000 坪(約15個標準足球場),共分27個區域,由一間接一間的鐵棚搭成,超過10,000間商舖,300個攤檔出售成千上萬的商品,從書刊、古董木雕、CD、新舊衣服、家飾用品、家具擺設、傳統泰國絲綢、寵物、手工工藝品、園藝盆栽等,以及食物和飲料,如冰的茶點、麵條、米、烤肉和泰國式快餐,幾乎應有盡有琳瑯滿目;部份商品售價卻是香港的五至七成價錢。看如此吸引,豈能錯過。

乍都節雖名為周末市場,但非假日才開放。部份店家平日也會開門做生意,因此非假日人較少,好殺價。由於貨品之多,而下午4至5點左右就紛紛收攤,所以最好的遊覽方法是花兩天時間,並穿着輕便服裝、帶着礦泉水、扇子、小毛巾於早上9時報到。無論是女的、男的或小孩按照此方式,便能輕鬆地尋找到充滿泰美味的心頭好。

空叻瑪榮  水市場
另一個以綠色市集為理念的空叻瑪榮水上市場,專營有機蔬菜、新鮮煮熟的食物和自製泰品而聞名。空叻瑪榮成立於04年,所賣食品的商販除了在岸售貨,部份更散布在運河上,頗為特色。因此2007年更獲得泰國旅遊獎社區為基礎的旅遊業。

她是著名的水上市場,極受當地人歡迎。跟其他市場有別的,只在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8時至下午5點才開放。每到星期天,在此會發現從寧靜的河道變成熱鬧繽紛的市集,有賣各種各樣的日用小商品的當地人,漁民把鮮魚、蔬菜、水果拿來叫賣。所以若想輕鬆悠閒地前來「血拼」,不妨於早點去9時點乘車前往。不過對於青春男女來說,水市場少了點服飾區,未能滿足愛消費打扮的人。

既然來到水市場,不能沒乘一條船。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找當地的導遊,平均每人50銖,便能暢遊90分鐘的河道及參觀當地人住的傳統房子,體會地道人的生活模式,更能解理市集的發展。

跳蚤市場  極盛行
從以上3個跳蚤市場,其魅力造就了曼谷的能動性。先有跳蚤市場的規劃,貨品整齊地分佈在同一區,如服裝區、古董木雕區,只要看每一區的篷頂上的標示牌,便能一目了然,不用擔心走錯方向。另一特色,在於集時髦時尚與傳統古典之間,貨品包羅萬有,遊人可從原價殺到1折,感受不同的販賣者使用獨特的推銷技術,學到更多殺價技巧。怪不得曼谷的跳蚤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你我的淘寶天堂,享受購物時撿便宜的樂趣。

暹羅夜市  會拳王
有暹羅天堂夜市美譽的Siam Paradise Night Bazaar,前身為Suan Lum Night Bazzar(桑崙夜市),位於BTS Udom Suk和Punnawithi車站之間,交通十分便利;佔地比舊市面積較大三分之一,開業半年便有1,300間商舖加入,感覺更勝從前。

夜市顧名思義是每晚6時後才完全開放,部份所賣的有食品、寵物用品、服裝、古董精品,以及其他一切富特色的地道禮品,可算是最大的草根夜市,從下午3時至午夜可玩到盡興。在正門前設置了露天的啤酒花園,有20家左右的店舖開放賣酒,可邊欣賞大液晶屏幕上播放的體育賽事,或現場樂隊演奏勁歌熱舞,邊歎充滿泰味的土產啤酒。

夜市另一特色是每逢星期三及六晚上7時起,在中庭位置築起擂台打泰拳,吸引本地及海外人士前來一賭泰拳的力量。雖然落場打泰拳的並非泰仔,而是「鬼佬」血灑擂台,但在視覺上都可滿足愛看泰拳或從未看過泰拳的人。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瞓身水上市

在水上市Khlong Lat Mayom Floating Market的Ban Sawang Chan民宿歇息。

那裏跟其他曼谷水上市場一樣是賣雜貨、手工藝品的市集,更地道,更充滿泰式風情。最特別之處,該地有不少流動小販,一艘艘可載12人的木舟泊近Food Court一段的河道,還有Ban Sawang Chan民宿座立其中,更別致。而且,民宿屋主把自家房子開放給遊客參觀,讓遊人從吊燈、餐具、枱椅等,感受曼谷人的閒適。

既然難得有這樣的寧靜,便躺在吊床上睡午覺。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祝福

繪:曾劍華


不論是911事件的遇難者,或是311地震的罹難、受傷,以及失蹤者,我獻上白紙鶴,表達無限的祝福。

事隔一年了,在眼前這個我,要活得比你更好。日本加油。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猛喝咖啡之故

繪:曾劍華

數天前,採訪了2間咖啡店,喝了4杯咖啡,結果,眼光光等天光。今天,採訪了2 間咖啡店,同樣地喝了4杯咖啡,結果,繼續眼光光等天光。

由於要親身試飲寫出口感,我便這樣地喝了不同口味的咖啡。誰知,咖啡對我來說有提神的效果。因此我這星期就算躺在床上也沒法入睡。

說真的,別以為我經常吃喝玩樂,很過癮。事實上做旅遊寫手非一份優差,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局外人非能理解。當然,不是因為我性格太認真、太搏命,什麼事也要瞓身去做,便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勇敢強悍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


撰文、攝影:曾劍華

說到「城市獵人」,我們只會想到北条司同名漫畫裏的冴羽獠(港譯「孟波」)。這只能怪我們作為城市人的無知,總以為狩獵為生的,都是在森林生活的土著,注定與城市無緣。

早前的花蓮之旅,我認識了一位真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他不僅在山上狩獵野豬,更會擔任文化指導、錄唱片,到國外交流。來回於城鄉之間,他是又溫柔又強悍的現代獵人。



說到「城市獵人」,我們只會想到北条司同名漫畫裏的冴羽獠(港譯「孟波」)。這只能怪我們作為城市人的無知,總以為狩獵為生的,都是在森林生活的土著,注定與城市無緣。

早前的花蓮之旅,我認識了一位真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他不僅在山上狩獵野豬,更會擔任文化指導、錄唱片,到國外交流。來回於城鄉之間,他是又溫柔又強悍的現代獵人。


獵人面上的圖騰
彼得洛.烏嘎來自台東的太魯閣族,從小生活在北烏來山區。他小時候唸的不是主流學校的課本,而是有關山林生態與精靈的書,體育科課程是學習狩獵技巧。因此,他對野外生活瞭如指掌,亦精於使用弓箭射殺獵物。他額頭與下巴的紋面,正是他狩獵技術高超的象徵。

紋面是台灣部分原住民的傳統,日治時期曾被全面禁止,故只能在老人家臉上才看得到。根據太魯閣族傳統,只有能砍下敵人頭顱的人才有資格紋面。由於這是現代法律所不容許,現代族人只要抓到3隻有獠牙的公山豬,就算通過考驗,便有資格紋面。彼得洛於2007年通過考驗,成為族中第一位以「文化獵人」(Gaya)身分紋面的青年,在臉上紋上德魯固圖騰。

     
獵人心裏的夢想
「文化」與「獵人」,並非割裂的概念。彼得洛對於紋面與狩獵的堅持,正是要身體力行,保護原住民傳統文化。他通過紋面考驗後,即與太太薛國芳成立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葛都桑是指復活、重生或歷劫餘生),推廣太魯閣族傳統音樂。

除了應邀巡迥演唱傳統歌謠,他更四出搜集傳統調子,為國家公園成立一個古調資料庫;他花了6年時間製作「賽德克」(太魯閣族)傳統音樂唱片,並進行原住民樂器的製作教學。2010年,他以台灣代表身份參與義大利米蘭國際藝術節的文流演出,並協助史詩式原住民電影《賽德克巴萊》籌款及擔任文化指導。

彼得洛打破了我對獵人的刻板形象。他們充滿生命力,既活躍於山林間,又穿梭在城市中,努力復興和傳承原住民文化。城市與野外,正如文明與原始,不一定是相對,反而能互相豐富,共同延續。究竟還有多少如彼得洛般的城市獵人,正致力打破兩者的界線,把我們重新拉到自然裏呢?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窮途末路返鄉下

撰文、攝影:曾劍華

從前俗語說「返鄉下耕田啦」,意指「撈唔掂」(工作沒起色),要執包袱避世。

但今天在香港城裏生活,愈來愈吃力,不是很多人是真正「撈唔掂」。在職貧窮,比比皆是,人工賺來,還不夠交租,人只能屈於蝸居,粗茶淡飯。在窮途末路之時,我想,還不如真的回鄉下耕田吧,至少那邊抬頭還看得見廣闊的天空。

但,我們還有鄉下嗎?縱使有鄉下,我們有田嗎?若有田,有牛有機器嗎?然後種什麼呢?單一的城市發展,不斷把田換成高樓商場:今天,我們除了在城市裏營營役役,竟然已無別的退路,可以叫人自給自足。

說起這方面,台灣的環境可真比我們好多了。早前去花東,認識了幾位部落朋友。他們重返鄉下過簡樸生活,保存部落的文化。他們生活不富有,也不打算把自己的家鄉打造成國際旅遊景點。他們只是與自然為伴,與族人相互照應。

節錄於breakazine issue15, 2011, p60-61.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伊祭‧達道

撰文、攝影:曾劍華


07年太魯閣部落音樂會金曲獎、08年第二屆「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銅獎得獎得主伊祭‧達道,來自太魯閣族。他從小就熱愛唱歌,沒經過嚴格的聲樂訓練,但卻唱出比大地還要動人的音色,充分展現原住民獨特的風格。

別以為伊祭‧達道擁有今天的成績,靠的不是3分天才,實是7分努力。據悉他14歲時,一次朋友送給他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義大利男高音Luciano Pavarotti的唱片。當聽到Pavarotti美妙的歌聲後,便觸動了他的音樂細胞,從此便愛上聲樂。可惜家裏兄弟子姊妹眾多,沒法實現每個孩子的讀書夢,就連讀聲樂也是奢侈。因此伊祭只好當廚師維生過活,閒時練習歌唱。直至一次的音樂比賽,便發掘了潛藏骨子裏的音樂靈魂。憑藉自學及努力研究表演技巧,不時被邀到海外演出及文化交流,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看,伊祭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若果他沒有好好裝備自己,就算有機會也只會徒然。所以要信有毅力、夠勤力,就算沒有機會都可以創造機會來的。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8.28 Human Library@HK 真人圖書館

曾劍華有幸參與8.28 Human Library@HK 真人圖書館,以下是有關活動的詳情:

「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咩嚟呀?點讀呀?」

在圖書館,我們借書閱讀,在Human Library我們借閱真人。

2000 年在丹麥首次舉辦​Human Library活動,今年Breakazine!與一代​人公社引入這概念,邀請非主流的小眾:綜援人士、少數族​裔、戒毒者、外籍傭工、性工作者,還有滋事分子和偏激的​藝術家等作圖書,讓讀者可與真人對話,為要去除偏見,建​立互相尊重的對話文化。至於點讀點睇?可閱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gw_K012occ


試辦活動:2011年8月28日
時間:15:00~18:00
地點:突破青年村
網址:http://www.humanlibrary.hk ;http://www.facebook.com/humanlibrary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半個太魯閣族的村長

若要說佩服,我從心底裏就更讚賞另一位朋友──鄭明崗(村長)


有人說村長為了發揚原住民文化,在山月村開設飯店,找來太魯閣族幫手,身懷絕技。有人說他自小便有鋤強扶弱之心,對原住民的文化情有獨鍾,便在山上經營飯店。而我卻認為他有著無窮的大愛,能捨身為人,義無反顧的向著陽光前進,與太魯閣族一同走過陰谷,讓他們有就業的機會,也讓我認識山上的智慧。

 

一次的工作機遇,被安排住在山月邨,因而認識了村長。村長是從前花蓮美侖飯店的副總,月入12萬台幣。他放棄了高薪厚職,跑到深山中來經營山月村。從零開始,一手一腳把32間差不齊的小木屋、沒有廚房、沒有接待廳……,弄出國際水平,甚至設立原住民關懷專案基金,藉此為太魯閣族提供經濟援助。這樣的行徑,不得不激讚。

 

我每次來住,都發現他更多鮮多為人知的愛。他比任何人都懂得「尊重」山間裏的一景一物。不竟,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真的要學懂「尊重」。他放棄了花蓮的工作,續步建立口碑絕佳的飯店,當您入住,看過飯店內的所有東西,自然會愛上,就連影星林青霞也慕名入住。

 

對於原住民的世界,有多少人會在意;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亦有多少人為此放下身段去擁抱呢?

 

或許我早已忘了主所提倡的「大愛」,每當看到村長,不期然便慚愧起來。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謝忠信

撰文、攝影:曾劍華

朗島部落土生土長的達悟族人謝忠信,會造舟,會抓飛魚,會釣鬼頭刀,甚麼也會做。簡單說,只要能在生活中應用到,他葚麼也曉。

目前,謝忠信留在蘭嶼發展他的文化工作,藉由部落資源來傳承與創新部族獨有的達悟文化。而我有幸住在朗島部落,學習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若餓了,跟他跳入海中,隨手打開雪櫃,捉來活魚做刺生、煲湯,與眾分享。這種取之天然、用之天然的生活技巧,似乎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事。也敨有天我們只會金融、抄樓,甚麼的生活技能也退化,等死。

所以我特別欣賞這種有傲氣的前輩,敬重他為文化事業出力。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Rudi

撰文、攝影:曾劍華

一個擁有熱血精神的青年Rudi,嘗試來到綠島尋找自己的夢想,以自己的名字開設酒吧,並推出義式拖鞋漢堡,從2011年4月開業至今都很受歡迎。對於他來說,祇要自己還存在的傳承與追尋理想的熱血,生活便能活得精采。

這位青年Rudi,以前是導遊,因一次的旅程對綠島充滿著無限熱情,於是計劃開設RUDI BAR(鹿迪酒吧)。尤其在綠島上,酒吧還未湧現市場,正是投資酒吧好時機,於是考獲了調酒師執照後便經營起來,並提供各式調酒、美式漢堡、義式拖鞋漢堡、義大利麵、梅花鬆餅,還有招牌菜焗烤拖鞋。因此,該店歡迎所有熱愛旅遊、大海、音樂、美食及調酒的朋友來這裏享用他精心的烹調,體驗不一樣的美食。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瞓身佛寺

撰文、攝影:曾劍華

這次的曼谷行程,主要採訪消費景點,因此較少時間拍攝自身的瞓身照。這張影像可算是其中較有趣的瞓身照。

太約在800米的空間內,坐滿來參拜的人。或因早到,我便能擺佔了最有利的位置。當我躺下時,部份人感到驚訝。因為這明明是一處參拜的地方,絕不是嬉戲的樂場。不過佛寺的工作人員沒因為我的怪異行徑,叫我離開;相反讓我繼續躺下。

記得那次在京都佛寺瞓身的經驗,便得知在佛寺前瞓身是非常困難。今回,倘若沒遇上這位慷慨的工作人員,我相信難以在佛寺前瞓身了。所以這張影像對我來說,很有紀念價值。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敲敲門小基與小魚

「敲敲門,你在不在,有人說你沒回來,滿園花兒為你開……世界充滿了情和愛,把不把握就在你自己,需要它就會來。」一首經典老歌《敲敲門》,不讑是原唱者鳳飛飛,或是徐小鳳的版本都唱得動聽。但歌詞的內容,我聯想了一位在綠島的朋友。他便是敲敲門民宿老闆何基民(小基)。

多年前小基的夢想是築一家溫馨的民宿,姻緣際遇下認識了林芳妤(小魚),於是一起放棄在台中的工作,到綠島築夢起來。然後邀請好友為民宿粉飾,為每一面牆上添上有趣生動的故事。接著,小基便等待每一位來到綠島住宿的客人,讓他們為敲敲門添加一筆又一筆的彩繪記憶。2010年宣布營業後,得到很大的迴響,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他們一段築夢的故事。

或許我們被城市化的生活洗掉了夢想,也許我們忘記了夢想是甚樣的一回事。當我有幸住在這裏,觀察小基與小魚為了夢想,努力地解決當下的問題時,讓我更明白做什麼事都不能輕易放棄。我也要為夢想奮鬥。


相片中間為小基,旁為小魚,較右方的為好友林耿弘。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試範弄姿勢

撰文、攝影:曾劍華

有時候做採訪,不是每個被訪者都能弄姿勢。

這回我到海夜原住民風味館,為了讓老闆娘明白怎樣弄個姿勢來,我就試範起來。或許我愛自拍,所以隨便擺姿勢也可即時交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