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曾劍華
刊載於ELLE HK,2011年12月,頁358~361
最初認識南極,不是因為中學的地理課,而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白蛇傳》。當中一幕,白娘子與小青從南極仙翁的手上盜取靈芝救活許仙,不禁讓人聯想到南極充滿著奇幻風光,是一片靈藥福地。當有幸走過這片永遠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的冰天雪地,才知道那兒真不是地上人可去的,皆因凍到臉部凍僵、鼻水結冰、雙手刺痛;除非內功深厚,否則難抵嚴寒天氣。不過,卻是一片擁有大自然奇觀的福地。
這塊廣闊的南極,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運動,一些陸地及島嶼從海中升起,經過30億多年的掽撞便構成了今天的面貌。因著該處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所以天氣極為寒冷,平均低於-40℃,甚至差不多一年近半的時間都刮著8級以上大風、250多天有降雪現象、100多天有大量雪暴,使部份大陸終年為冰雪所覆蓋,平均厚度達2000~2500米之深。
當理解南極的地理後,便會明白到那裏怎可能會有人建屋居住,更何況種植靈芝呢?這實在把關於南極仙翁的奇想幻滅。究竟南極有甚麼好看?何解會有人花港幣4~5萬元前往極地窺探?難度我們是被虐狂嗎?!
前行工夫絕不簡單
南極之所以吸引,是因為她擁有近似天堂的景色,還能看到平日無法觀賞的浮冰、冰山至企鵝、海豹、信天翁和鯨魚等南極動物;更重要在旅程中,讓人理解到現實和理想相距很遠,凡事只要用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觀看,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這個發現,要從籌備行程說起。前往南極跟去其他地方不同,因為在那裏沒有酒店、旅館提供,只有一片冰天雪地,所以出發前須在網上的南極旅遊組織預訂船票,確保在10多天的旅程,船上有床可睡。然後,便要想想該從哪裏出發。一般可從澳洲、新西蘭前往至少一周;或可選擇從烏斯懷亞(Ushuaia)搭乘遊輪,花兩天便到達到極地。
若從烏斯懷亞出發的,便不用跟公司請2星期假期,較合乎經濟原則。因該地距離南極只有800公里路程,每年一到11月至2月的南極夏季,幾乎8成探險隊、觀鯨活動及捕漁的漁船都聚集這兒,完全一次過享受海鮮風味餐,如蟹、蚌、磷蝦、蜘蛛蟹、海豹肉、沙丁魚、鱈魚和海蜇等特產,及極地探險,最一舉兩得。
完成出發地點後,便要好好鍛練體魄和做足抗寒工夫:預備防水透氣的防風性衣服、帽子、手套;學習在風雪中各種求生技能,如何面對惡劣天候與克服地形困難。當所有事情都辦得妥妥當當,去到烏斯懷亞也要記得要申報健康狀況。因為公約規定,旅客到步後要安排「健康危害之風險評估」,確保不會把任何細菌帶入南極,對野生動物搆成威脅。然後,在登船地辦理入境簽證;所以去南極非想像中般簡單。
從阿根廷南端上船
抵達阿根廷最南端的烏斯懷亞,沒有在預期中發現斷橋,沒有船夫在等待,換來的是一個小城,城上有座閃著粼粼藍光的群山、一個大海港,碼頭停泊了一只郵輪馬可孛羅號(Marco Polo),正向着向極地出發的人們招手,提醒大家:「快上船」。可是難得來到烏斯懷亞,沒理由放過遊覽的機會,於是花半天時間環城一周,見識這片原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烏斯懷亞位於「世界盡頭」之稱的火地島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小漁村,以打魚和捕鯨維生。後來,多觀光客來旅遊,便發展成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市内主要有三、五條街道,規劃簡單,有禮品店、百貨店、餐廳等。當走過大街、廣場和圖書館,會發現不少建築物都以聖馬丁命名。原來聖馬丁(José de San Martín)是領導阿根廷爭取獨立的民族英雄,於是藉此緬懷其事蹟。
然後,步過鍍鋅鐵皮蓋頂的房屋、家家戶戶門前鯨骨的小木屋、欣賞到當地的探戈舞後、再登上冰川Martial Glacier,俯瞰整個烏斯懷亞,接着乘車到火地島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Tierra del Fuego) ,沿海山步入沒有人工修飾的大自然。在路上遇上野鳥吃掉了128披索(約港幣77元)的午餐香腸飽。空著肚子,繼續下一站著名的博物館((Museo Maritimo y Museo del Presidio),深入數十年前曾是流放重犯的地方,看老照片、古時的船隻模型及一些早期南極探險的介紹。不知不覺間,欣賞過有如萬花筒般的視覺景象後,便回到碼頭了。
悠遊極地探險知識
以為上了船可以輕鬆點,誰知在十多天的船艙旅程頗艱苦,必須有一定的體力和意志力才捱得過。
我們被迫上堂,了解南極的一切、學習「南極條約」的重要性。課程早、午及晚三餐,包括南極地理、生態、歷史講座,還有探險史、現在研究情況的報告,以及觀看南極電影或紀錄片等,完全令人作夢也會想起第一條: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均予禁止;第二條:自由的南極科學調查和為此目的而進行的合作應繼續;第三條……等,幾乎無時無刻都叫人「暈船浪」。雖然如此密集式的訓練,但有助了解登島後的事宜。
若有幸登島,別以為詐傻扮懵忘了「南極條約」,在不知情下接觸與投餵野生動物,或帶走島上的石頭作為紀念品。若工作人員發現後,有權不允許再登島、罰款10,000美元(約70,000多港幣)及牢獄l年。如果,你不想在旅行期間被罰款或遭牢獄之災,還是乖乖地上堂吧。
船上旅程嘔心瀝血
在船艙的日子真難過,課程之沉重令身心疲倦,再加上偶遇強風、浪起如山,更令人死去活來,比玩海盗船刺激十倍。早知道搭船會如此瘋狂,該每天練習跳樓機8小時,給自己習慣一下大風大浪的情況。
當遇上驚濤駭浪時,郵輪搖晃不定,船身傾斜角度接近45度。此時,所有旅客幾乎站不穩,紛紛走到船邊,雙手很用力地抓緊欄杆。看着三米多高的巨浪拍打海面,真是一步一驚心。有人吃了兩顆暈浪丸也嘔不停,甚至吐出黃膽水;有人見慣大場面喝:「這已經是小兒科」;有人背起經文向神禱告:「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 1:20
雖然場面嚇人,但沒有人被到送到醫院急救。因著一波又一波翻騰的巨浪繼續衝擊,無奈之下郵輪只好躲避到大冰山後等運到。確實坐船去旅遊,感受到的是非一般的消費玩樂的滋味。
遊到了雷麥瑞海峽
過了一會,終於鬆一口氣,沒有狂濤巨浪,再沒有一絲波紋,水面變得平靜如鏡。莫非進入了南極仙翁的結界?
這結界,人稱雷麥瑞海峽(Lemaire Channel),僅有1100米長,1600米寬,四周群山上是信天翁的棲息地,鳥巢特多。她們不時低飛,跟我們開玩笑。崖下的岩石,有一堆懶洋洋的海豹躺臥着,把白肚皮朝上來吸收太陽精華。透過小小的觀察,就能認識到超神奇的養生秘訣。可惜的是,沒有人會把自己的肚皮來公開「曬」。
在遠處眺望,從水中躍起座頭鯨,尾巴不斷拍打着水面,濺起的水花灑落在眾人身上,令人難忘。繞過後方,有座年紀約10歲左右的藍線冰山,露出水面部分有幾十米,水面下的部分就有200~300米深。導遊分享,冰山實際上是透明的,之所以呈現出藍色是因為不斷受海浪衝擊而分裂,經過一段長時間重組便形成條紋,再加上光譜過程中的反射,形成了藍光。從此,在這條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上,又念了一課寶貴的海峽與科學知識。
參觀島上地理景觀
登陸南極,很多時候要依靠天氣和各種野生動物的出沒情況而定,所以每次的行程都可能有變數。同行團友分享,偶然遇上壞天氣,只有待在郵輪上消磨時間。倘若天氣晴朗,便能欣賞到「瞬間凍結」的白色浪花,和至少登島2次。
這次旅程十分難忘,不只登島2次,有幸被安排坐橡皮艇,去了庫佛維島(Cuverville Island),近距離觀察成千上萬的阿德雷企鵝(Adelie Penguins);走進維因科島(Wiencke Island),參觀布蘭斯菲爾德博物館(Bransfield House),了解昔日每一位南極探險家精采絕倫的故事。
游到庫佛維島,小心翼翼地穿過冰縫,緩緩地向岩岸靠近。登上島,眾人穿上水靴,走過消毒池和清潔池,完全把身上的細菌沖走。然後往海邊走,沒想到這兒建有一條高速公路。這條公路並非真正的公路,是專為阿德雷企鵝而設。雖然在公路旁,幾乎伸手可以觸摸到「紳士」,但因公約的規範下,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
來到沙岸上,看著非常有禮的大群「紳士」列隊般歡迎,大家便舉機拍照。這邊箱,有「紳士」在黑色的岩石上棲息;那邊箱,有的在水中遊玩……。可是距離太遠,只能用長鏡去捕捉一舉一動,就這樣拍了3小時之久,消了2GB容量來記錄。
晚上7時,天色還是光亮,再安排登上維因科島。該島主要由冰川、冰雪所覆蓋,氣溫也不過是4、5度。在艷陽高照下,前往英國的軍事基地參觀。
那裏早於18~19世紀已有探險隊來過,後來建有黑底紅白窗框的房舍,負責調查地質景觀、觀測氣像、植物及動物資源。直至96年,被南極洲遺產基金會把研究中心改建成博物館,陳列著昔日工作站人員的生活用品及工作裝備,包括鍋爐、桌椅、雪撬、日常用品等,讓人了解探險隊在此生活的狀況。而這兒是唯一一個售賣紀念品的地方,於是遊客忙碌地蓋紀念章、買紀念品或寄明信片回家。
除了認識了探險隊的威水史,還觀賞另一種「紳士」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s)。那兒有約800頭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s),並設有長期性的研究計劃。故限制登島人數,一天內規定不得超過350人,每次登岸不得超過60人。因此,郵輪或其他的艙公司都會採用部份式登陸方案,控制人流,以免對環境造成影響。
然而,近年因全球暖化的問題,海水水位不斷上升,使國際科學家驚覺冰川消融速度於2003~2007年間比較1995~2003年間快50%。如果這個情況不斷惡化,除了影響南極生態外,而南極亦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有見及此,不得不盡快在冰川萎縮前去極地參觀。雖然滿足了好奇心,見識到「紳士」的厲害。但,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南極仙翁的蹤影,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因為遺憾,就會有下次再重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