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現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

說到「城市獵人」,我們只想到北条司同名漫畫裏的冴羽獠(港譯「孟波」)。這只能怪我們城市人的無知,以為獵人都是在森林生活的土著。

誰不知在花蓮,就有一位真正的城市獵人──彼得洛.烏嘎。他在山上狩獵野豬,同時擔任文化指導、錄唱片,到國外交流。來回於城鄉之間,他是又溫柔又強悍的現代獵人。

獵人面上的圖騰
彼得洛.烏嘎來自花蓮的太魯閣族,從小生活在北烏來山區。他小時候唸的不是主流學校課本,而是有關山林生態與精靈的書,體育科是學習狩獵技巧。他對野外生活瞭如指掌,精於使用弓箭。額頭與下巴的紋面,正是他狩獵技術高超的象徵。

紋面是台灣原住民傳統,日治時期曾被全面禁止,令「面上圖騰」成為禁忌,只能在老人家臉上看得。2001年,彼得洛燃起了紋面的決心,希望打破70年的禁忌。根據太魯閣族傳統,只有曾砍下敵人頭顱的人才有資格紋面。由於這是現今法律所不容許,於是改為族人需要抓到3隻有獠牙的公山豬,才有資格紋面。彼得洛於2007年通過考驗,成為族中第一位以「文化獵人」(Gaya)身分紋面的青年,在臉上紋上圖騰。

獵人心裏的夢想
彼得洛對於紋面與狩獵的堅持,只為保護原住民傳統文化,維繫部落。通過紋面考驗後,他即與太太薛國芳成立葛都桑音樂工作室(葛都桑是指復活、重生或歷劫餘生),推廣太魯閣族傳統音樂。

除了巡迴演唱傳統歌謠外,他四出搜集傳統調子,為國家公園成立一個古調資料庫;他花了6年時間製作太魯閣族傳統音樂唱片,並教授原住民樂器的製作。2010年,他以台灣代表身分參與意大利米蘭國際藝術節的文流演出,並協助《賽德克巴萊》籌款及擔任文化指導。

彼得洛打破了我對獵人的刻板形象。他們充滿生命力,既活躍於山林間,又在城市中穿梭,努力復興和傳承原住民文化。城市與野外,正如文明與原始,不一定是相對,反而能互相豐富,共同延續。究竟還有多少如彼得洛般的城市獵人,正致力打破兩者的界線,把城市的我們重新帶到自然裏呢?

節錄於breakazine issue16, 2011, p60-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