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京阪神奈+直島、北陸好好玩


我第一本旅遊書面世了。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Lenz Lee

Lenz Lee是我在台東認識的攝影師。她受西方教育,在德國念書,有著獨特觀看影像的方式。在她身上學習到連環快拍的技巧。沒想到技巧不只抓住舜間即逝的事物,還能捕捉被攝者的表情。不過,副作用是額外增加容量來儲存影像檔案。無可否應,短短一個月的旅程,她啟發我捕捉人像的可能性。

在此,感謝她在一個月內不能安眠,陪我遊走花東記錄人和事。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自拍影像﹕膜拜女神

文、圖:曾劍華
刊載於明報星期日Workshop,2012年4月22日#011

【明報專訊】有人看女神是沈佳宜、周秀娜、余慕蓮,而我的女神才不是宅男女神、高登女神,是來自宗教界的女性神明。

在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上,天上聖母、瑤池金母、媽祖婆、觀音菩薩、註生娘娘是視為被崇拜的女性神明。尤其在中國,觀音菩薩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從「傳說我城」到 「四圍講古」

文:謝妙思
刊戴於信報,2012年4月18日

近來,我城掀起一片講古風。前年初夏,故事人雄仔叔叔(阮志雄)與一班愛講古聽古的朋友每月一聚香港藝術中心的故事分享會「傳說我城」,重塑榕樹頭講古的人文風景;去年中秋,此風吹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七樓空地,同樣形式的故事會「每月開古」於每月最後一個周五晚準時開壇至今。風繼續吹,故事種籽散落我城各處,由雄仔叔叔、小西、張小鳴、余振雄及李庭豐等人創辦的文化團體「四圍講古」招聚更多故事人,於四月七日舉辦了首次的講古大匯演「四圍講古1(1次方)」,為「講古」這古老的表演形式作嶄新演繹。

收到主辦單位在面書上的活動邀請,我二話不說就應邀了。正值復活假外遊高峰期,心想那表示參加的四十多人當中,真會出席者頂多七成吧。沒料到,由下午三時至晚上九時的匯演整天座無虛席,任何時段準有六十人以上。那是一個半露天空地,東南面像客廳一隅,西北面像個連天井的露台,頭上有天,腳下有草,有微風帶著故事來⋯⋯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用生命寫的生活小事

大聲說 細心聽
用生命寫的生活小事
文、圖:李秀嫻
刊載於經濟日報,2012年4月16,C8

數十張矮竹凳全都坐滿了人,好一副「擔凳仔霸頭位」聽古仔的架勢,這天是剛成立的文化團體「四圍講古」(下稱「講古」)首次舉辦的社區講古匯演,超過 10 位講古人,從下午到晚上馬拉松式說故事。這裏沒有家喻戶曉的故事,只有用生命寫成的篇章……

講古事……發掘精采人生
自由旅遊作家曾劍華(Kim),一向擅於以文字說故事,參與這類排排坐形式的「講古」分享會也是首次,「有難度呀!寫文章有相片輔助,現場講古沒有visual,我必須形容得仔細,更曾經想過用powerpoint呢!其實講古人與新聞報導員有點似,大家都是用說話讓人產生聯想。」事前他大動腦筋,結果講古這天他拖着小型行李箱前來,內裏塞滿他的講故事法寶……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自拍影像﹕閱看畫中人

文、圖:曾劍華
編輯:蔡曉彤
刊載於明報星期日Workshop,2012年4月15#011 

【明報專訊】朋友問如何閱看肖像畫?除了可從筆觸及色調運用外,在畫中人的衣著、物品、身處的背景等也可看出不少細節。

從前,繪肖像畫多是有錢人借畫家的技藝印證自己的財富、生活習尚、文化權威與社會身分地位……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自拍影像﹕人體飛行之謎

文、圖:曾劍華
編輯:蔡曉彤
刊載於明報星期日Workshop,2012年4月8日#011 

【明報專訊】小時候幻想像鳥般在空中飛;可是人體構造根本沒可能像鳥長有翅膀,只能靠飛行工具才能達成夢想。早在15世紀,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已研究人類的飛行機器,奠定了飛行理論與飛行技巧等關鍵。到了1903年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更成功研製出飛行者一號,開啟了人類在空中飛的創舉。雖然在不同時空,都有前輩想盡法子令自己飛,可是有位藝術家膽子還要大,沒借助飛行工具便成功在空中飛……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瞓身旅行──曾劍華


瞓身旅行──曾劍華
文:程惠敏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刊載於中國旅遊 issue 382,頁102~105,2012年4月

「茄子」般的笑容,V字手,還有搭膊叉腰踢腳,每個人的旅行照相簿裡,除了風光人物以外,彷彿就只有這些例牌動作。偏偏有位旅遊發燒友,旅行拍照要有自己的風格。由草地、美術館、大教堂、賭場、火車軌、月台、雪山到懸崖……如今,他更把這「行為藝術」昇華,可以為了買一份LEGO當自己生日禮物直飛德國;仰慕梅蘭芳去北京學京劇;喜歡吃拉麵去日本學煮麵,一於為了旅行「瞓身到底」。他,名叫曾劍華 (kim)……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自拍影像﹕鴨川的一個星期天下午

文、圖:曾劍華
編輯:蔡曉彤
刊載於明報星期日Workshop,2012年4月1日#011

【明報專訊】說起印象派,會想到莫內(Claude Monet)以線性方式處理的睡蓮池,一片暗淡的色調,增添夢幻、梵谷(Van Gogh)筆下的向日葵,在陽光明媚下呈現出最燦爛的笑容、高更(Paul Gauguin)趨向原始風格的大溪地,又是另一幅經典。他們除了捕捉了「光」與「色」,也重新反省繪畫的本質,使我們看到的事物不只依賴視覺,還可透過「經驗」去享受畫中的人和事。所以想起有畫家曾說過:「藝術其實一行落街就已經存在着,看到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學習或創作的一部分」。因此觀賞藝術該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諸如另一位新印象派的修拉(Georges Seurat)就是如此經驗和觀察,用記憶、聯想、重組出一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