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曾劍華
SOU・SOU秉承了近150歷史的伊勢木綿手工刷洗技術,不採用強力擠壓棉線的方式使編織的布出來較鬆散,盡可能的呈現棉線那種蓬鬆的狀態,使織品愈洗愈有光澤和古舊味道。其花式圖樣更是特色之一,設計師Wakisaka Katsuji 一方面為織品注入自己獨創的和風款式,如以數字圖案帶有獨特的簡約感;另一類是傳統條紋樣式更是人氣之選。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挑戰傳統規範─新進攝影家瞓身遊記
星島日報副刊,Dec 6, 2010
採訪: 黃樂文
人是站立生活的動 物,我們自小已被灌輸一種觀念:地上滿布塵埃,莫說躺在地上,就算用手摸也會即時被喝止。「瞓街」是不為傳統所接受的行為,不少公園及廣場都列明「不准躺 臥」。然而,香港年輕攝影師曾劍華卻認為「瞓身」是「全情投入」、「盡情搏盡」的表現。習慣旅行拍照時豎起V字手勢的你,能否理解這種「瞓身式到此一遊」 的哲學?
工作遊玩均搏盡
廣東話中的所謂「瞓身」,據曾劍華的詮譯,應分為兩個層面:文字上它應理解為「把 身體躺在地上」,但背後亦隱藏覑「全情投入」、「不顧後果搏到盡」的處事方式。他說:「我做人『去得好盡』,要是用心讀書,我可拿最優異的成績,也可以各 科不及格,但課外活動卻全部得獎。所謂的『瞓身』就是這意
思,不論是工作或耍樂,我都本著這宗旨去做。」現為特約旅遊記者的他,進一步把這道理套 用在旅遊哲學上。「香港人花錢去旅行,動輒數千元一個旅程,卻很普通地玩,到哪裏都只是到此一遊,拍個V字手勢留念照。我認為旅遊可以不平凡,要留下至死 一刻也記住的體驗。」所以他脫下鞋子、躺下身體,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觸大地,他的「瞓身」足跡已遍布歐、亞、美洲及兩岸四地。
自2006 年一次北京之旅啟發了他的創作後,曾劍華多年來已習慣以旁若無人的姿態隨時隨地表演「瞓身」。「瞓過你就會明白,原來不同地方的地面都有不同感受:中國是 很髒的;英國的地很平坦;德國則很多石,凹凸不平……」他說,香港的地是最清潔的,卻是最不自在。「在外國甚至內地,都沒有如香港般多的被驅趕經驗,保安 員一見我躺下就前來干涉,說不能躺在這裏拍照,但既然那是公眾地方,為何只容許人站著而不准躺下拍照?」其次是難找理想的攝影角度,香港四周都是圍欄燈 柱,景點又駐滿保安人員,只准遠觀不可近摸,到處都有限制。「內地人也多,多得甚至要喝令他們不要走進鏡頭範圍,但勝在地方大,也沒人阻止我,拍『瞓身 照』比香港容易。」
香港感覺最不自然
雖然不滿,但曾劍華從沒留難保安員,訪問當日在城市大學正門,甫豎起腳架,保安 員已要求他出示拍攝申請文件,他也安然離開另覓拍處,因為他明白這既是保安員的職責,而他的行為與邏輯,一般人也難以理解。「在外國如英國、德國等,當地 人見慣行為藝術家,反而會對我投以欣賞的眼光,與香港人的懷疑、歧視眼神有天壤之別,加上身處外地旅遊,心情也截 然不同。」他試過在英國Tate Modern藝術館拍瞓身照,又在德國乘火車時每站都躺在月台留影,火車司機每次都笑笑口指著手表提醒他上車,從沒受到驅趕。在日本做同樣的事,竟然趕不 及上車,遺下友人與行李,結果要乘車到總站才能會合。「瞓身」為他的人生旅程留下難忘的經歷,讓他直接體會到異地的人和情。
「曾經有位叫 阿度大哥的台灣導遊,見我不斷拍『瞓身照』,便笑說:『世上只有四種人會躺在路上:遇車禍的人、醉酒的人、抗議的人和瘋子!』我的本質是瘋狂的,也在抗衡 傳統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否則也不會一直不幹長工,甘心去做旅人四處遊走。」拍「瞓身照」是行為藝術、攝影手法,還是另類旅遊方式?曾劍華說上述各元素都 有,就算最終換來被驅趕、警告甚至上警局,都是生命中難得的經歷。「我想在未來五年再走多一點,以『瞓身』的方式及文化角度做旅遊記錄。」他也會隨時邀請 身邊的人即席「瞓身」演出,讓他們嘗試從另一角度觀看世界。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是《香港攝影節2010》其中一項目,召集了四十位來自兩岸四地的攝影家參與,展出逾二百件作品,除本港「瞓身」代表曾劍華外,亦請來如中國的嚴明及台灣的林玉婷等八十後年輕攝影師,展現四地攝影界的全新局面。
採訪: 黃樂文
人是站立生活的動 物,我們自小已被灌輸一種觀念:地上滿布塵埃,莫說躺在地上,就算用手摸也會即時被喝止。「瞓街」是不為傳統所接受的行為,不少公園及廣場都列明「不准躺 臥」。然而,香港年輕攝影師曾劍華卻認為「瞓身」是「全情投入」、「盡情搏盡」的表現。習慣旅行拍照時豎起V字手勢的你,能否理解這種「瞓身式到此一遊」 的哲學?
工作遊玩均搏盡
廣東話中的所謂「瞓身」,據曾劍華的詮譯,應分為兩個層面:文字上它應理解為「把 身體躺在地上」,但背後亦隱藏覑「全情投入」、「不顧後果搏到盡」的處事方式。他說:「我做人『去得好盡』,要是用心讀書,我可拿最優異的成績,也可以各 科不及格,但課外活動卻全部得獎。所謂的『瞓身』就是這意
思,不論是工作或耍樂,我都本著這宗旨去做。」現為特約旅遊記者的他,進一步把這道理套 用在旅遊哲學上。「香港人花錢去旅行,動輒數千元一個旅程,卻很普通地玩,到哪裏都只是到此一遊,拍個V字手勢留念照。我認為旅遊可以不平凡,要留下至死 一刻也記住的體驗。」所以他脫下鞋子、躺下身體,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觸大地,他的「瞓身」足跡已遍布歐、亞、美洲及兩岸四地。
自2006 年一次北京之旅啟發了他的創作後,曾劍華多年來已習慣以旁若無人的姿態隨時隨地表演「瞓身」。「瞓過你就會明白,原來不同地方的地面都有不同感受:中國是 很髒的;英國的地很平坦;德國則很多石,凹凸不平……」他說,香港的地是最清潔的,卻是最不自在。「在外國甚至內地,都沒有如香港般多的被驅趕經驗,保安 員一見我躺下就前來干涉,說不能躺在這裏拍照,但既然那是公眾地方,為何只容許人站著而不准躺下拍照?」其次是難找理想的攝影角度,香港四周都是圍欄燈 柱,景點又駐滿保安人員,只准遠觀不可近摸,到處都有限制。「內地人也多,多得甚至要喝令他們不要走進鏡頭範圍,但勝在地方大,也沒人阻止我,拍『瞓身 照』比香港容易。」
香港感覺最不自然
雖然不滿,但曾劍華從沒留難保安員,訪問當日在城市大學正門,甫豎起腳架,保安 員已要求他出示拍攝申請文件,他也安然離開另覓拍處,因為他明白這既是保安員的職責,而他的行為與邏輯,一般人也難以理解。「在外國如英國、德國等,當地 人見慣行為藝術家,反而會對我投以欣賞的眼光,與香港人的懷疑、歧視眼神有天壤之別,加上身處外地旅遊,心情也截 然不同。」他試過在英國Tate Modern藝術館拍瞓身照,又在德國乘火車時每站都躺在月台留影,火車司機每次都笑笑口指著手表提醒他上車,從沒受到驅趕。在日本做同樣的事,竟然趕不 及上車,遺下友人與行李,結果要乘車到總站才能會合。「瞓身」為他的人生旅程留下難忘的經歷,讓他直接體會到異地的人和情。
「曾經有位叫 阿度大哥的台灣導遊,見我不斷拍『瞓身照』,便笑說:『世上只有四種人會躺在路上:遇車禍的人、醉酒的人、抗議的人和瘋子!』我的本質是瘋狂的,也在抗衡 傳統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否則也不會一直不幹長工,甘心去做旅人四處遊走。」拍「瞓身照」是行為藝術、攝影手法,還是另類旅遊方式?曾劍華說上述各元素都 有,就算最終換來被驅趕、警告甚至上警局,都是生命中難得的經歷。「我想在未來五年再走多一點,以『瞓身』的方式及文化角度做旅遊記錄。」他也會隨時邀請 身邊的人即席「瞓身」演出,讓他們嘗試從另一角度觀看世界。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是《香港攝影節2010》其中一項目,召集了四十位來自兩岸四地的攝影家參與,展出逾二百件作品,除本港「瞓身」代表曾劍華外,亦請來如中國的嚴明及台灣的林玉婷等八十後年輕攝影師,展現四地攝影界的全新局面。
看星島理解筆者挑戰傳統規範
黃樂文《挑戰傳統規範﹣新進攝影家瞓身遊記》,直擊Kim在城市大學正門甫豎起腳架,如何被保安員驅趕的過程。這正揭示出在本土公共空活動的限制性。
詳看星島日報副刊,Dec 6, 2010
詳看星島日報副刊,Dec 6, 2010
挑戰傳統規範 新進攝影家——「瞓身 」遊記
文:黃樂文 圖:黃樂文、被訪者提供
刊載於星島日報,2010年12月6日E1
《星島日報》人是站立生活的動物,我們自小已被灌輸一種觀念:地上滿布塵埃,莫說躺在地上,就算用手摸也會即時被喝止。「瞓街」是不為傳統所接受的行為,不少公園及廣場都列明「不准躺臥」。然而,香港年輕攝影師曾劍華卻認為「瞓身」是「全情投入」、「盡情搏盡」的表現。習慣旅行拍照時豎起V字手勢的你,能否理解這種「瞓身式到此一遊」的哲學?
廣東話中的所謂「瞓身」,據曾劍華的詮譯,應分為兩個層面:文字上它應理解為「把身體躺在地上」,但背後亦隱藏着「全情投入」、「不顧後果搏到盡」的處事方式。他說:「我做人『去得好盡』,要是用心讀書,我可拿最優異的成績,也可以各科不及格,但課外活動卻全部得獎。所謂的『瞓身』就是這意思,不論是工作或耍樂,我都本着這宗旨去做。」現為特約旅遊記者的他,進一步把這道理套用在旅遊哲學上。「香港人花錢去旅行,動輒數千元一個旅程,卻很普通地玩,到哪裏都只是到此一遊,拍個V字手勢留念照。我認為旅遊可以不平凡,要留下至死一刻也記住的體驗。」所以他脫下鞋子、躺下身體,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觸大地,他的「瞓身」足迹已遍布歐、亞、美洲及兩岸四地。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四度空間 葉七城
yipix.wordpress.com,Dec 2010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總策展人馮漢紀提到「台灣地區策展人周慶輝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小相對論:三度空間加上時間的因素就是四度空間。攝影本來就是把三度空間轉變為二度空間的照片,而在眾多二度空間的藝術媒介中,攝影可能是最受時間影響的一種」1,可以看成是這個包羅了中港台澳四地攝影師作品的展覽命題由來。其實像這類型的展覽,名稱素來不重要,而且更是愈「虛」愈好,代表可容納作品風格愈多。
馮漢紀在一篇訪問中談及四地攝影的特色,他指出「香港攝影是過於注重個人化表達,而缺乏整體凝聚」2,在這次展覽中,香港的作品水準令人失望,可能如他所言,要和同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香港攝影系列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中另外三十五位香港攝影師的作品結合觀看,才能拼湊出較完整的香港攝影面貌。
這次展出的十二位香港攝影師都不是為人熟悉的,可能為了避免和《城市漫遊者》重複。這批新鮮人的作品,正反映了馮漢紀所說「缺乏整體凝聚」,而他們的個人化表達,也和生活環境割裂,時代氣息薄弱。十二組香港作品中,以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組成的「SOLOs Production」的《本地藝術家》較為可觀,雖然重構場景式的攝影手法並不新鮮,但貴乎能自嘲,道出香港年青藝術系畢業生前途黯淡之境況。作品簡介說「大多數藝術系畢業生都不會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只能在營役的生活中擠出一絲藝術家的幽默,其實挺可悲。
其他的作品都嗅不到生活氣息,曾劍華的《瞓身》,以作者的身體為工具,顛覆傳統紀實攝影的敘事方式,但手法凌駕了內容。他想「在旅途中經驗自己」,身是瞓了,卻沒法達到文化上的衝擊,觀者覺得有趣,但難以引起反思。馮祺的《無盡》是變焦鏡技巧示範,在香港與澳門取材,多束光線經他的藝術手法改造後,光線依然是光線,意義並沒有深化。相比地球之友兩年前探討香港城市光污染《夠照》計劃中,那些被記錄的光,已經不單是光,而是一種意見及態度。
相反地,內地參展的作品予人驚喜,馮漢紀在另一個訪問3 中,提到中國內地紀實攝影仍然是主流,但看到的趨勢是,愈來愈多的攝影師,從紀實風格,慢慢轉向實驗性較強的觀念攝影。在《四度空間》可發現這轉變中的驚喜,喜見內地攝影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深的反思,卸下了以紀實攝影揭露社會陰暗面的包袱,呈現更多元的面貌。內容緊扣生活體驗,這種沉澱,正是這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最欠缺的。
中國內地策展人李媚說「( 內地的) 新紀實力量,來自出生於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之後的攝影家們。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圖像敘事,追求將與個體情緒與精神對位的現實場景,它轉化為內心圖像的紀實方式。」4 像孫濤的《空城》,記錄內蒙古鄂爾多斯新城康巴什,一個因政策失誤,花了五十多億人民幣打造的「豪華杜拜」,建成至今仍是一座空城。孫濤主要拍攝空城夜景,在一片燈火通明中冷冷地記錄一個地產泡沫的爆破。
莊輝與旦兒的《玉門》看似是尋常的懷舊肖像作品,背後卻是一項耗費心力的「紀錄工程」。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在甘肅省玉門市開設一所影樓,替當地居民造像,為的不是賺錢,而是紀錄這石油基地市鎮,因資源枯萎而消亡的最後光景。作品顯示了攝影師的人文關懷:不是抽離地為自己做作品,將紀實攝影回歸生活之中。
張大力的《第二歷史》,從一大堆中國歷史照片中,反思「照片」、「真實」和「歷史」三者關係。他將搜集得來的照片,一律蓋上「中國歷史照片檔案 張大力專用印章」,曖昧地轉化成個人的敘述及詮釋。《第二歷史》更檢視了中國歷史照片慣見以修改圖像重塑真實的意識型態:圖像製造者對「真實」的「拿捏」由來已久,在數碼科技可以令攝影無中生有的今天──「後數碼時代」驀然回首,科技並非「禍首」,影像上的「增強」、「減弱」可以看成是技術,弄虛作假的關鍵是在人「心」:魔鬼在細節中。
台灣策展人周慶輝表示「當攝影轉為『四度空間』時,攝影已不再只是攝影,影像已不再只是影像,隱含在照片中的深層意義使得攝影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段......反映出藝術家對舊有攝影形式的不滿足。」5 台灣攝影,一向給人的印象是歷史感很重,長於思考身份認同。像這次姚瑞中的《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及侯淑姿的《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而陳宛玲的《移動》以數碼手段將不同時空摺疊出一個共同性。林玉婷試圖突破形式,《這個地區,那個地方》將台灣舊有的建築「質變」,「軟化」成一層層顏色奪目的奶油蛋糕,是很有趣的對比。整體來說,台灣作品水準穩定,但稍欠驚喜。
註釋:
1.《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5,總策展者語
2.《a.m post》12.2010, p.35,以四度空間詢喚香港攝影力量
3.《KLACK》#002 ,2010 下半年刊,p.164 專訪馮漢紀:關於他的三個展覽
4.《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9,中國內地策展者語
5. 同上,p.13,台灣策展者語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總策展人馮漢紀提到「台灣地區策展人周慶輝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小相對論:三度空間加上時間的因素就是四度空間。攝影本來就是把三度空間轉變為二度空間的照片,而在眾多二度空間的藝術媒介中,攝影可能是最受時間影響的一種」1,可以看成是這個包羅了中港台澳四地攝影師作品的展覽命題由來。其實像這類型的展覽,名稱素來不重要,而且更是愈「虛」愈好,代表可容納作品風格愈多。
馮漢紀在一篇訪問中談及四地攝影的特色,他指出「香港攝影是過於注重個人化表達,而缺乏整體凝聚」2,在這次展覽中,香港的作品水準令人失望,可能如他所言,要和同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香港攝影系列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中另外三十五位香港攝影師的作品結合觀看,才能拼湊出較完整的香港攝影面貌。
這次展出的十二位香港攝影師都不是為人熟悉的,可能為了避免和《城市漫遊者》重複。這批新鮮人的作品,正反映了馮漢紀所說「缺乏整體凝聚」,而他們的個人化表達,也和生活環境割裂,時代氣息薄弱。十二組香港作品中,以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組成的「SOLOs Production」的《本地藝術家》較為可觀,雖然重構場景式的攝影手法並不新鮮,但貴乎能自嘲,道出香港年青藝術系畢業生前途黯淡之境況。作品簡介說「大多數藝術系畢業生都不會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只能在營役的生活中擠出一絲藝術家的幽默,其實挺可悲。
其他的作品都嗅不到生活氣息,曾劍華的《瞓身》,以作者的身體為工具,顛覆傳統紀實攝影的敘事方式,但手法凌駕了內容。他想「在旅途中經驗自己」,身是瞓了,卻沒法達到文化上的衝擊,觀者覺得有趣,但難以引起反思。馮祺的《無盡》是變焦鏡技巧示範,在香港與澳門取材,多束光線經他的藝術手法改造後,光線依然是光線,意義並沒有深化。相比地球之友兩年前探討香港城市光污染《夠照》計劃中,那些被記錄的光,已經不單是光,而是一種意見及態度。
相反地,內地參展的作品予人驚喜,馮漢紀在另一個訪問3 中,提到中國內地紀實攝影仍然是主流,但看到的趨勢是,愈來愈多的攝影師,從紀實風格,慢慢轉向實驗性較強的觀念攝影。在《四度空間》可發現這轉變中的驚喜,喜見內地攝影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深的反思,卸下了以紀實攝影揭露社會陰暗面的包袱,呈現更多元的面貌。內容緊扣生活體驗,這種沉澱,正是這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最欠缺的。
中國內地策展人李媚說「( 內地的) 新紀實力量,來自出生於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之後的攝影家們。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圖像敘事,追求將與個體情緒與精神對位的現實場景,它轉化為內心圖像的紀實方式。」4 像孫濤的《空城》,記錄內蒙古鄂爾多斯新城康巴什,一個因政策失誤,花了五十多億人民幣打造的「豪華杜拜」,建成至今仍是一座空城。孫濤主要拍攝空城夜景,在一片燈火通明中冷冷地記錄一個地產泡沫的爆破。
莊輝與旦兒的《玉門》看似是尋常的懷舊肖像作品,背後卻是一項耗費心力的「紀錄工程」。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在甘肅省玉門市開設一所影樓,替當地居民造像,為的不是賺錢,而是紀錄這石油基地市鎮,因資源枯萎而消亡的最後光景。作品顯示了攝影師的人文關懷:不是抽離地為自己做作品,將紀實攝影回歸生活之中。
張大力的《第二歷史》,從一大堆中國歷史照片中,反思「照片」、「真實」和「歷史」三者關係。他將搜集得來的照片,一律蓋上「中國歷史照片檔案 張大力專用印章」,曖昧地轉化成個人的敘述及詮釋。《第二歷史》更檢視了中國歷史照片慣見以修改圖像重塑真實的意識型態:圖像製造者對「真實」的「拿捏」由來已久,在數碼科技可以令攝影無中生有的今天──「後數碼時代」驀然回首,科技並非「禍首」,影像上的「增強」、「減弱」可以看成是技術,弄虛作假的關鍵是在人「心」:魔鬼在細節中。
台灣策展人周慶輝表示「當攝影轉為『四度空間』時,攝影已不再只是攝影,影像已不再只是影像,隱含在照片中的深層意義使得攝影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段......反映出藝術家對舊有攝影形式的不滿足。」5 台灣攝影,一向給人的印象是歷史感很重,長於思考身份認同。像這次姚瑞中的《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及侯淑姿的《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而陳宛玲的《移動》以數碼手段將不同時空摺疊出一個共同性。林玉婷試圖突破形式,《這個地區,那個地方》將台灣舊有的建築「質變」,「軟化」成一層層顏色奪目的奶油蛋糕,是很有趣的對比。整體來說,台灣作品水準穩定,但稍欠驚喜。
註釋:
1.《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5,總策展者語
2.《a.m post》12.2010, p.35,以四度空間詢喚香港攝影力量
3.《KLACK》#002 ,2010 下半年刊,p.164 專訪馮漢紀:關於他的三個展覽
4.《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9,中國內地策展者語
5. 同上,p.13,台灣策展者語
《重逢於十六年後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許先施
香港攝影節2010,artlink Dec, 2010
就如曾劍華的作品《瞓身》,既是行為藝術,也像是一篇遊記散文詩。自零六年他在北京一個一望無盡的草場「瞓身」享受日光浴之後,他便靈光一閃,發掘到身體緊貼著大地時的快感,此後,他每到一處,無論是傳來陣陣飯香的家鄉小鎮,或是人頭湧湧的火車站月站,他也「瞓身」創作他的「到此一遊」照片,即使回到出生地香港,他也要睡在維多利亞海旁,感受她在上演「幻彩詠香江」前日間那份難得的寧謐。拍攝,不純為記錄,更令到藝術家得到被凝視、被挑戰的機會。曾劍華以一個平凡的姿勢「瞓身」來挑戰月台保安和Tate Modern 博物館的守衛,讓攝影幻化為一種挑戰建制的記錄。假若百多年前,攝影先驅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嘗試被動地捕捉窗外的風光,記錄時間的流逝;那麼攝影在發明了百多年後的今天,已經不單是捕捉瞬間,更可能是一次懷胎,一次孕育衝突的過程,待照片重新在展場內展現,這個懷胎十月的嬰孩才瓜瓜落地,叫人反思平日所處的環境,甚至誘發你再踏月台時也有「瞓身」的衝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