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四度空間 葉七城

yipix.wordpress.com,Dec 2010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總策展人馮漢紀提到「台灣地區策展人周慶輝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小相對論:三度空間加上時間的因素就是四度空間。攝影本來就是把三度空間轉變為二度空間的照片,而在眾多二度空間的藝術媒介中,攝影可能是最受時間影響的一種」1,可以看成是這個包羅了中港台澳四地攝影師作品的展覽命題由來。其實像這類型的展覽,名稱素來不重要,而且更是愈「虛」愈好,代表可容納作品風格愈多。

馮漢紀在一篇訪問中談及四地攝影的特色,他指出「香港攝影是過於注重個人化表達,而缺乏整體凝聚」2,在這次展覽中,香港的作品水準令人失望,可能如他所言,要和同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香港攝影系列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中另外三十五位香港攝影師的作品結合觀看,才能拼湊出較完整的香港攝影面貌。

這次展出的十二位香港攝影師都不是為人熟悉的,可能為了避免和《城市漫遊者》重複。這批新鮮人的作品,正反映了馮漢紀所說「缺乏整體凝聚」,而他們的個人化表達,也和生活環境割裂,時代氣息薄弱。十二組香港作品中,以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學生組成的「SOLOs Production」的《本地藝術家》較為可觀,雖然重構場景式的攝影手法並不新鮮,但貴乎能自嘲,道出香港年青藝術系畢業生前途黯淡之境況。作品簡介說「大多數藝術系畢業生都不會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只能在營役的生活中擠出一絲藝術家的幽默,其實挺可悲。

其他的作品都嗅不到生活氣息,曾劍華的《瞓身》,以作者的身體為工具,顛覆傳統紀實攝影的敘事方式,但手法凌駕了內容。他想「在旅途中經驗自己」,身是瞓了,卻沒法達到文化上的衝擊,觀者覺得有趣,但難以引起反思。馮祺的《無盡》是變焦鏡技巧示範,在香港與澳門取材,多束光線經他的藝術手法改造後,光線依然是光線,意義並沒有深化。相比地球之友兩年前探討香港城市光污染《夠照》計劃中,那些被記錄的光,已經不單是光,而是一種意見及態度。

相反地,內地參展的作品予人驚喜,馮漢紀在另一個訪問3 中,提到中國內地紀實攝影仍然是主流,但看到的趨勢是,愈來愈多的攝影師,從紀實風格,慢慢轉向實驗性較強的觀念攝影。在《四度空間》可發現這轉變中的驚喜,喜見內地攝影師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很深的反思,卸下了以紀實攝影揭露社會陰暗面的包袱,呈現更多元的面貌。內容緊扣生活體驗,這種沉澱,正是這次展出的香港作品最欠缺的。

中國內地策展人李媚說「( 內地的) 新紀實力量,來自出生於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之後的攝影家們。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完全摒棄了傳統的圖像敘事,追求將與個體情緒與精神對位的現實場景,它轉化為內心圖像的紀實方式。」4 像孫濤的《空城》,記錄內蒙古鄂爾多斯新城康巴什,一個因政策失誤,花了五十多億人民幣打造的「豪華杜拜」,建成至今仍是一座空城。孫濤主要拍攝空城夜景,在一片燈火通明中冷冷地記錄一個地產泡沫的爆破。

莊輝與旦兒的《玉門》看似是尋常的懷舊肖像作品,背後卻是一項耗費心力的「紀錄工程」。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在甘肅省玉門市開設一所影樓,替當地居民造像,為的不是賺錢,而是紀錄這石油基地市鎮,因資源枯萎而消亡的最後光景。作品顯示了攝影師的人文關懷:不是抽離地為自己做作品,將紀實攝影回歸生活之中。

張大力的《第二歷史》,從一大堆中國歷史照片中,反思「照片」、「真實」和「歷史」三者關係。他將搜集得來的照片,一律蓋上「中國歷史照片檔案 張大力專用印章」,曖昧地轉化成個人的敘述及詮釋。《第二歷史》更檢視了中國歷史照片慣見以修改圖像重塑真實的意識型態:圖像製造者對「真實」的「拿捏」由來已久,在數碼科技可以令攝影無中生有的今天──「後數碼時代」驀然回首,科技並非「禍首」,影像上的「增強」、「減弱」可以看成是技術,弄虛作假的關鍵是在人「心」:魔鬼在細節中。

台灣策展人周慶輝表示「當攝影轉為『四度空間』時,攝影已不再只是攝影,影像已不再只是影像,隱含在照片中的深層意義使得攝影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表現手段......反映出藝術家對舊有攝影形式的不滿足。」5 台灣攝影,一向給人的印象是歷史感很重,長於思考身份認同。像這次姚瑞中的《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及侯淑姿的《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而陳宛玲的《移動》以數碼手段將不同時空摺疊出一個共同性。林玉婷試圖突破形式,《這個地區,那個地方》將台灣舊有的建築「質變」,「軟化」成一層層顏色奪目的奶油蛋糕,是很有趣的對比。整體來說,台灣作品水準穩定,但稍欠驚喜。

註釋:
1.《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5,總策展者語
2.《a.m post》12.2010, p.35,以四度空間詢喚香港攝影力量
3.《KLACK》#002 ,2010 下半年刊,p.164 專訪馮漢紀:關於他的三個展覽
4.《 四度空間:兩岸四地當代攝影展》,香港旅遊出版社出版,p.9,中國內地策展者語
5. 同上,p.13,台灣策展者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