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桃花源裏的侗族

撰文、攝影:曾劍華

「……空氣裏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看,那水裏的燈,好像夢中的景像。好像一切都停止了……。」電影《暗戀桃花源》第一幕的對白,道出了我在貴州地捫寨所看到的心聲。

說起貴州,自然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所描述的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乃為作者對理想國的嚮往。雖然「桃花源」距離至今己超過1,500多年歷史,而每個人對理想國的定義及追求亦有所不同。但像我這樣的城市人,被城市化發展以及政改所熏陶之下,難免忘記甚麼是清靜、逍遙。居然有幸來到原生古樸的文化遺產裏,親身感受「桃花源」般的猗妮風光,與仙女們一起開懷暢飲,還陶醉在她們樂韻情懷,實在是令人神往。

實踐理想國
來到貴州黎平縣城南70公里,海拔410米的地捫寨(侗寨),我們可以看到一處侗族人與世無爭的純真國度;更明白「理想」與「烏托邦」之間的區別。

烏托邦(Utopia)一詞,字面「烏」解沒有,「托」是寄托,「邦」為地域、國家,即空想出來的地方。此字源於希臘文,「uto」為not,「pia」為place之意,意思是並不是一般容易達到的地方。根據16世紀英國作家摩爾的一部著作《烏托邦》(Utopia,1516),描寫一處理想的社會,是一種理想國的表現,理想不一定對現實進行批判和否定,但道出一種理想化的嚮往;烏托邦則作為與現實的對立,而衍生出來的想象世界。似乎這樣的世界,人人渴求。然而因我們的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欲,使家庭不和、社會紛擾、國家混亂,理想國根本不會存在。回看侗寨,侗族人安然自居的態度,則揭示出理想的烏托邦。

今天烏托邦往往有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意思。而我所看到的「侗」天之福,或許就是這樣,展示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人人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