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妙相禪境結佛緣

撰文‧攝影:曾劍華

鳴謝:香港中國旅行社
節錄於中國旅遊 issue380, 2012 Feb, p125.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佛偈,牽引我走進海拔486米高的觀音坐蓮山上,在菩提賓舍修行起來。或者基於早前遊過京都寺廟,頓然起了佛性,早前到了東部華僑城,看看自己是否與佛結緣。

菩提賓舍坐落於東部華僑城華興寺景區,是一所以佛教文化為主的酒店。東部華僑城除有茵特拉根小鎮外,還有大俠谷及茶溪谷等勝地。但我志不在此,反而希望在旅遊過程中有所領悟;或許這是「半道出家」之旅,探討自身如何自處、思索旅遊真樂趣。

賓舍佈置簡潔,採用原木座椅及餐桌,與一般的齋舍截然不同。那種「閑寂、自然、幽雅、樸素」的「禪宗」理念,自然讓我或每位客人感受不可言傳的精神體驗;更值得一提的是手工精巧的觀音坐蓮寶像,由158噸仿金銅鑄造而成,高23.3米,是唯一集四尊不同觀音像於一身的大型佛像,將山海之間獨有的禪意呈現在都市人眼前。當我置身於此,便領悟到另一種心靈消費的旅遊方式。有時候我們太在意旅遊,太盲目拍攝,反而忘了理解在地文化與歷史背景,如何造就成今天之史蹟。而且賓舍更為着潛心修行的我度身訂制禮佛、請法、靈修等體驗課程,簡值是關注心靈文化,表現出對人性的尊敬態度。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認為「旅行是人生的常態。無論是探索、尋找,皆因我們因感受,才會成為旅行的任何出發理由」。說真的,旅行是我的人生的一部分,或已中毒太深,無法擺脫「活色生香」,還是喜歡到處惹塵埃,記錄每次旅遊的樂趣。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單身無性遊

文、圖:曾劍華
刊載於breakazine issue11, 2011, p60-61.

鳴謝:旅遊學庫
 
【breakazine】一個人旅遊,或多或少,都希望有艷遇、結識異性。有些單身男人去旅行,更希望一嘗平常不會、或不敢試的──性交易

旅行的滿足性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一個清心寡慾無雜念的男性。性交易,我也有想過,也曾在旅程中被人引誘,令我躍躍欲試。奈何我天性膽小,怕染病又怕被劫殺,所以我吝嗇這場性愛的成本賬,不願花「一蚊雞」來尋歡,寧願用「一蚊雞」來買旗,,更遑論是幾百元。所以,我還是把錢用在旅費或買手信上……

撞聲淨土 智恩院

撰文、攝影:曾劍華

臨近新年的零點時,各廟都有一個除夕撞鐘儀式,撞108下以斷絕人類擁有的108種欲望,能得到心靈上的淨化果效。

尤其在智恩院的元旦撞鐘,由17位僧侶齊力敲響大鐘樓的80噸大鐘,寓意著在新的一年中除煩惱、求平安、願吉祥、祈健康,場面震撼。因而在除夕夜未到8時,祇園已見人頭湧湧;到了11時更水泄不通,沒法鑽進。幸好我住在這裏有好一陣子,頗為熟路,走秘道且不用提前幾小時來到這裏排隊,便能輕易地步到該寺的最頭位觀賞半小時的撞聲儀式。

雖然只有半小時的撞聲儀式,我也怕人迫(從沒在除夕夜上街,亦沒有到黃大仙看頭注香),但那種莊嚴氣氛及禮教儀式有其魅力之處,確實是元旦必見的一項活動。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禪意代表竜安寺

撰文、攝影:曾劍華

以著名的枯山水石庭而聞名的竜安寺(龍安寺) ,位於右京區的臨濟宗妙心寺派的寺院,山號為大雲山,建於1450年,由細川勝元將德大寺家的彆墅改為禪寺後發展的。本尊為釋迦如來、創立者為細川勝元、開山(初代住持)為義天玄承。因1975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日本時,參觀龍安寺內的庭園後並贊不絕口,使寺院成為不少旅客觀光之選。

龍安寺園之所以獨特,皆因長30米寬10米的石庭沒有一草一木,只鋪滿白砂並耙掃成整齊的平行波浪的條紋,再配置以大小15塊石頭。其有趣之處在於15塊石頭不管從甚麼地方看,必定有1塊被擋住。透過此意象,詮釋著「不全」的禪宗佛理,使觀者回歸到原本超凡神聖的自我,體驗到自身內在以及周圍環境合一的平和。對於沒有佛教認識的觀者,可能未必理解「不全」的真諦,但還是放鬆心情,欣賞500多年歷史的寺院吧。